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多Agent技术的异质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1 社会网络结构对群组形成的影响第12-13页
        1.2.2 社会网络环境下最大化群组合作性的群组形成研究第13-14页
        1.2.3 保证群组合作性前提下最大化社会效益的群组形成研究第14-16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第16-19页
        1.3.1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16-17页
        1.3.2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思路第17-19页
第二章 基于激励相容机制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第19-35页
    2.1 引言第19-20页
    2.2 问题描述第20-23页
    2.3 面向小规模任务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机制第23-28页
        2.3.1 树网络结构抽取第23-26页
        2.3.2 二叉树转换第26页
        2.3.3 二叉树网络中的最优激励相容机制第26-28页
    2.4 面向大规模的社会群组形成机制第28-31页
        2.4.1 基于贪心的群组形成算法第29-30页
        2.4.2 基于阈值的报酬支付算法第30-31页
    2.5 实验验证和分析第31-34页
        2.5.1 实验环境设置第31-33页
        2.5.2 实验结果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基于协商机制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第35-55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问题描述第36-38页
    3.3 分布式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模型第38页
    3.4 协商机制第38-48页
        3.4.1 技能请求阶段第39-45页
        3.4.2 请求响应阶段第45-47页
        3.4.3 响应确认阶段第47页
        3.4.4 协商算法第47-48页
    3.5 实验验证和分析第48-52页
        3.5.1 实验环境第49-50页
        3.5.2 实验结果第50-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5页
第四章 基于联盟合作机制的动态社会网络群组形成第55-71页
    4.1 引言第55-57页
    4.2 问题描述第57-59页
        4.2.1 问题背景第57-58页
        4.2.2 问题目标第58-59页
    4.3 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群组形成方法第59-63页
        4.3.1 非合作Agent群组形成模型第60-61页
        4.3.2 合作Agent群组形成模型第61-63页
    4.4 模型性质分析第63-67页
        4.4.1 收敛性分析第63-65页
        4.4.2 性能分析第65-67页
    4.5 实验验证和分析第67-70页
        4.5.1 有效性验证第67-68页
        4.5.2 可拓展性第68-69页
        4.5.3 动态环境下的鲁棒性第69-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意识到社区结构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第71-91页
    5.1 引言第71-73页
    5.2 问题描述和复杂度分析第73-76页
        5.2.1 意识到社区结构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问题第73-75页
        5.2.2 意识到社区结构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问题复杂度分析第75-76页
    5.3 意识到社区结构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方法第76-82页
        5.3.1 任务选择第77页
        5.3.2 任务分配到社区第77-79页
        5.3.3 社区内部群组形成完成社区任务第79页
        5.3.4 社区化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方法和实例分析第79-82页
    5.4 方法性质分析第82-84页
        5.4.1 近似度分析第82页
        5.4.2 复杂度分析第82-83页
        5.4.3 可靠性分析第83-84页
    5.5 实验验证和分析第84-90页
        5.5.1 验证社会化群组形成方法有效性第84-87页
        5.5.2 验证意识到社区结构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模型的有效性第87-90页
    5.6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5页
    6.1 论文研究成果第91-92页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第92-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附录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地毛竹林与上位不同林分间边缘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杉木不同厚度层板制作CLT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