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本文 | 第10-24页 |
| 1“五志”的基本涵义及特点 | 第10-13页 |
| 1.1“志”的文字学及心理学解读 | 第10-11页 |
| 1.2《内经》中的“五志” | 第11页 |
| 1.3 五志的特点 | 第11-12页 |
| 1.4 知常达变 | 第12-13页 |
| 2“五志”的异常状态 | 第13-15页 |
| 2.1“五志”的太过 | 第13-14页 |
| 2.2“五志”的不及 | 第14-15页 |
| 3“五志”的产生及致病机理 | 第15-18页 |
| 3.1“五志”的产生 | 第15-17页 |
| 3.2“五志”的致病机理 | 第17-18页 |
| 4“五志”的致病特点 | 第18-19页 |
| 4.1 直接伤及脏腑 | 第18页 |
| 4.2 从心而发 | 第18-19页 |
| 4.3 伤及相应内脏气机 | 第19页 |
| 5 心病尚需心药医 | 第19-24页 |
| 5.1.《内经》中的心理疗法 | 第19-22页 |
| 5.2.新心学对“五志”致病的解决方案 | 第22-24页 |
| 结语 | 第24-25页 |
| 致谢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 附录1 文献综述 | 第27-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