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6 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2 贵州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 第17-22页 |
2.1 我国三线建设开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 第17-20页 |
2.1.1 国际局势的变化 | 第17-18页 |
2.1.2 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 | 第18-19页 |
2.1.3 中共领导人对形势的估计和决策 | 第19-20页 |
2.2 贵州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的原因和条件 | 第20-22页 |
2.2.1 贵州的良好地理区位优势 | 第20页 |
2.2.2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20-21页 |
2.2.3 贵州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 第21页 |
2.2.4 国家把贵州定为三线建设重点省份 | 第21-22页 |
3 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概况 | 第22-29页 |
3.1 贵州在三线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 第22-24页 |
3.1.1 我国三线建设规划布局的概况 | 第22-23页 |
3.1.2 贵州在三线建设规划布局中的地位 | 第23-24页 |
3.2 贵州三线建设历程的回顾 | 第24-29页 |
3.2.1 1965 年—1972 年掀起大规模建设高潮阶段 | 第24-26页 |
3.2.2 1973 年—1978 年填平补齐配套收尾阶段 | 第26-27页 |
3.2.3 1978 年以后的调整改革阶段 | 第27-29页 |
4 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工业化发展的比较分析和特点 | 第29-39页 |
4.1 贵州工业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 | 第29-35页 |
4.1.1 贵州在三线建设和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化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4.1.2 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工业化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4.2 三线建设时期贵州与全国工业化建设的横向比较 | 第35-37页 |
4.3 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化发展特点的总结 | 第37-39页 |
5 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化迎来高潮的原因 | 第39-57页 |
5.1 贵州在该时期工业化迎高潮原因的定性分析 | 第39-43页 |
5.1.1 贵州在该时期的国家财政支出状况 | 第39-41页 |
5.1.2 贵州在该时期劳动力投入状况 | 第41-42页 |
5.1.3 贵州在该时期资本和技术设备投入状况 | 第42-43页 |
5.2 贵州在该时期工业化迎高潮原因的定量分析 | 第43-55页 |
5.2.1 贵州财政支出与贵州总产出值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 | 第44-49页 |
5.2.2 贵州资本、劳动力、技术因素与贵州总产出值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 | 第49-55页 |
5.3 贵州在该时期工业化迎来高潮原因的结论 | 第55-57页 |
6 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7-62页 |
6.1 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规模的影响 | 第57-58页 |
6.2 三线建设对贵州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 第58-59页 |
6.3 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6.4 三线建设对贵州产业经济结构的影响 | 第60页 |
6.5 三线建设对贵州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 第60-61页 |
6.6 三线建设对提升贵州人力资本的影响 | 第61-62页 |
7 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化发展状况的总结 | 第62-66页 |
7.1 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化发展的绩效 | 第62-63页 |
7.2 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化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 第63-64页 |
7.3 对贵州的工业化和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辞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