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6页 |
1.2 杜仲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杜仲植物学特征 | 第16-17页 |
1.2.2 杜仲种质资源分布 | 第17页 |
1.2.3 杜仲种质资源评价 | 第17-19页 |
1.2.4 杜仲育种研究 | 第19-20页 |
1.3 杜仲雄花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1 杜仲雄花形态性状研究 | 第20页 |
1.3.2 杜仲雄花活性成分研究 | 第20-23页 |
1.3.3 杜仲雄花开发利用研究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杜仲雄花主要形态性状多样性研究 | 第26-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性状选取和测定 | 第26页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2.1 杜仲雄花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特征 | 第27-28页 |
2.2.2 杜仲雄花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28页 |
2.2.3 杜仲雄花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28-31页 |
2.2.4 杜仲雄花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31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杜仲雄花氨基酸遗传变异及营养价值评价 | 第33-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3.1.3 氨基酸测定 | 第33页 |
3.1.4 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3.2.1 杜仲雄花氨基酸含量基本统计 | 第35-36页 |
3.2.2 模糊识别法评价分析 | 第36-37页 |
3.2.3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评价分析 | 第37-39页 |
3.2.4 儿童必需氨基酸、味觉氨基酸和药用氨基酸分析 | 第39-40页 |
3.2.5 不同来源间杜仲雄花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 第40-41页 |
3.2.6 杜仲雄花氨基酸聚类分析 | 第41-4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多样性研究 | 第45-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4.1.2 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4.1.3 总黄酮的测定 | 第45-46页 |
4.1.4 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等6种成分的测定 | 第46页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6-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2.1 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异及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4.2.2 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4.2.3 不同来源间杜仲雄花活性成分含量差异 | 第49-50页 |
4.2.4 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 | 第50-53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雄花用杜仲优良资源筛选 | 第55-64页 |
5.1 试验材料与性状选取 | 第55页 |
5.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5-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5.3.1 杜仲雄花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56-59页 |
5.3.2 杜仲种质R型及Q型聚类分析 | 第59-63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创新点 | 第6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