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1-24页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页 |
四、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友善与友善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 第24-49页 |
第一节 认识友善 | 第24-34页 |
一、何谓友善 | 第24-27页 |
二、友善是否应当有边界 | 第27-30页 |
三、友善是目的还是手段 | 第30-32页 |
四、友善的客体是人还是物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友善相关概念辨析 | 第34-40页 |
一、友善与友爱 | 第34-36页 |
二、友善与伪善 | 第36-38页 |
三、友善与博爱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如何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 | 第40-49页 |
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 第41-43页 |
二、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 第43-44页 |
三、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 第44-46页 |
四、彰显时代精神特质 | 第46-49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动因分析 | 第49-75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 第49-58页 |
一、寻求社会支持,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 第49-53页 |
二、围绕立德树人,促进高校培育目标的实现 | 第53-56页 |
三、救治个体化问题,助推社会普遍团结的形成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 第58-65页 |
一、“热”与“冷”的对照 | 第58-60页 |
二、“新”与“旧”的交锋 | 第60-62页 |
三、“分”与“合”的较量 | 第62-65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 第65-75页 |
一、校园冲突,时而有之 | 第66-68页 |
二、网络失范,引人深思 | 第68-71页 |
三、乱象频发,隐忧不断 | 第71-75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认识 | 第75-101页 |
第一节 建国以来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变迁轨迹 | 第75-83页 |
一、构建与颠覆:精神至上与精神扭曲(1949-1977) | 第76-77页 |
二、争论与思辨:精神至上性与非至上性(1978-1991) | 第77-79页 |
三、博弈与较量:精神的物化与精神的重塑(1992--2006) | 第79-81页 |
四、反思与重构:精神困境与理性超越(2007至今) | 第81-83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发展过程 | 第83-90页 |
一、在探索中面临困境 | 第83-85页 |
二、在困境中迎接挑战 | 第85-86页 |
三、在挑战中选择坚持 | 第86-88页 |
四、在坚持中不断创新 | 第88-90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成就与问题 | 第90-101页 |
一、主要成就 | 第90-95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95-101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资源借鉴 | 第101-123页 |
第一节 儒家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镜鉴 | 第101-108页 |
一、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 第101-104页 |
二、为礼以教人 | 第104-106页 |
三、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他山之石:基本做法、经验与启示 | 第108-116页 |
一、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 | 第108-110页 |
二、德国的善良教育 | 第110-112页 |
三、新加坡的新品格与公民教育 | 第112-114页 |
四、台湾地区的友善校园建设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民间文化资源 | 第116-123页 |
一、乡规民约 | 第116-118页 |
二、家风家训 | 第118-120页 |
三、民风民俗 | 第120-123页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思路构想 | 第123-145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思想 | 第123-130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 第123-126页 |
二、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 第126-130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 第130-134页 |
一、注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 第130-131页 |
二、注重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 第131-132页 |
三、注重选择性与引导性的统一 | 第132-133页 |
四、注重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 | 第134-138页 |
一、基础目标 | 第134-136页 |
二、远大目标 | 第136-138页 |
第四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138-145页 |
一、修己养善心 | 第139-141页 |
二、安人行善举 | 第141-143页 |
三、安百姓立善功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 第145-178页 |
第一节 灌输 | 第145-150页 |
一、灌输的辨析 | 第145-147页 |
二、如何来进行灌输 | 第147-150页 |
第二节 示范 | 第150-155页 |
一、示范都是好的吗 | 第150-152页 |
二、由谁来示范 | 第152-155页 |
第三节 评价 | 第155-160页 |
一、采用什么评价标准 | 第155-157页 |
二、如何评价“义”与“利” | 第157-160页 |
第四节 环境优化 | 第160-167页 |
一、环境包括哪些 | 第160-163页 |
二、怎样优化环境 | 第163-167页 |
第五节 体验 | 第167-172页 |
一、同感与体验 | 第167-170页 |
二、体验是友善价值观的内化路径 | 第170-172页 |
第六节 制度保障 | 第172-178页 |
一、制度支持不可或缺 | 第172-175页 |
二、如何开展好制度建设 | 第175-178页 |
结语 | 第178-179页 |
附录 | 第179-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5页 |
后记 | 第195-197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