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34页 |
1.1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概述 | 第18-29页 |
1.1.1 介质阻挡放电常见电极结构 | 第18-21页 |
1.1.2 介质阻挡放电机理 | 第21-22页 |
1.1.3 介质阻挡放电模式 | 第22-29页 |
1.2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研究概况 | 第29-33页 |
1.2.1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机理 | 第29-30页 |
1.2.2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1.2.3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34-45页 |
2.1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实验装置 | 第34-38页 |
2.1.1 放电系统 | 第34-35页 |
2.1.2 光学诊断系统 | 第35-36页 |
2.1.3 同步控制系统 | 第36-38页 |
2.2 放电参数计算方法 | 第38-44页 |
2.2.1 传导电流和气隙电压的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2.2.2 电子激发温度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2.2.3 转动温度及振动温度的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2.2.4 放电面积及均匀性的判定方法 | 第41-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光电特性实验研究 | 第45-70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电压电流波形分析 | 第45-47页 |
3.3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发射光谱及温度特性 | 第47-54页 |
3.3.1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 | 第47-49页 |
3.3.2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激发温度 | 第49-52页 |
3.3.3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 | 第52-54页 |
3.4 结构参数对光电特性的影响 | 第54-59页 |
3.4.1 电极材料和直径对光电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2 介质材料对光电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3 介质厚度对光电特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3.5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模式的演化过程 | 第59-64页 |
3.5.1 放电均匀性随外加电压的变化 | 第59-61页 |
3.5.2 放电模式的时空演化过程 | 第61-64页 |
3.6 状放电模式与弥散放电模式的比较 | 第64-69页 |
3.6.1 不同放电模式中的发射光谱 | 第64-66页 |
3.6.2 不同放电模式中等离子体的转动温度 | 第66-6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均匀性的实验研究 | 第70-84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激励频率对放电均匀性的影响 | 第70-73页 |
4.3 气体成分对放电均匀性的影响 | 第73-79页 |
4.3.1 气体成分对放电图像的影响 | 第73-77页 |
4.3.2 气体成分对放电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77-79页 |
4.4 气速对放电均匀性的影响 | 第79-81页 |
4.5 介质对放电均匀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空气中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的模拟研究 | 第84-103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论模型 | 第84-91页 |
5.2.1 理论模型的描述 | 第84-85页 |
5.2.2 数学模型 | 第85-89页 |
5.2.3 边界条件 | 第89-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1页 |
5.3.1 粒子浓度与电场强度的时空分布 | 第91-95页 |
5.3.2 电源幅值的影响 | 第95-97页 |
5.3.3 介质材料的影响 | 第97-99页 |
5.3.4 电极配置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