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孩家庭社区社会工作的思考--以W市Y社区“二孩家庭互助社团”为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一) 我国生育政策的转变 | 第11页 |
| (二) 相关社会福利制度不配套 | 第11-12页 |
| (三) “二孩家庭”社区社会工作介入 | 第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一) 社区工作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二) 家庭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三) “二孩家庭”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 访谈法 | 第16页 |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案例描述 | 第17-35页 |
| 一、项目背景 | 第17-18页 |
| (一) 社区背景 | 第17页 |
| (二) 社区“二孩家庭”情况 | 第17页 |
| (三) 项目负责人介绍 | 第17-18页 |
| 二、项目概况 | 第18-20页 |
| (一) 问题分析 | 第18页 |
| (二) 需求分析 | 第18-19页 |
| (三) 优势分析 | 第19页 |
| (四) 项目目标 | 第19-20页 |
| (五) 风险评估和规避 | 第20页 |
| (六) 可持续性分析 | 第20页 |
| 三、项目总体思路 | 第20-21页 |
| 四、项目工作流程 | 第21-33页 |
| (一) 确定目标群体 | 第21页 |
| (二) 入场和需求调查 | 第21-23页 |
| (三) 熟悉交流,团队创意活动 | 第23-24页 |
| (四) 开展活动、确定领袖 | 第24-30页 |
| (五) 成立社团 | 第30-31页 |
| (六) 资源链接 | 第31-32页 |
| (七) 建立激励机制,社团引向公益 | 第32-33页 |
| 五、项目收益 | 第33-34页 |
| (一) 人的变化 | 第33-34页 |
| (二) 物的变化 | 第34页 |
| (三) 社区的变化 | 第34页 |
| 六、项目经费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评估与反思 | 第35-44页 |
| 一、项目亮点描述 | 第35-36页 |
| (一) 社区部分“二孩家庭”的问题得到改善 | 第35页 |
| (二) 社区与居民关系进一步融合 | 第35-36页 |
| 二、项目问题描述 | 第36-41页 |
| (一) 问题解决程度不高 | 第36-37页 |
| (二) 服务对象不全面 | 第37-38页 |
| (三) 活动设计不合理 | 第38-39页 |
| (四) 社团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39-41页 |
| 三、主要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 (一) 社工专业性不足 | 第41-42页 |
| (二) 社会工作方法单一 | 第42页 |
| (三) 社会工作理念不清晰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解决思路 | 第44-49页 |
| 一、社工培养层面 | 第44-45页 |
| (一) 加强社工专业性培养 | 第44页 |
| (二) 注重社工理念培育和精神贯彻 | 第44-45页 |
| 二、具体实践方面 | 第45-49页 |
| (一) 灵活运用社区工作专业技术 | 第45-47页 |
| (二) 注意各种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