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缩略语 | 第10-14页 |
| 1 引言 | 第14-19页 |
| 1.1 双相障碍概述 | 第14-15页 |
| 1.2 有关BD-Ⅰ与BD-Ⅱ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 第15-16页 |
| 1.3 BD的CBF改变 | 第16-17页 |
| 1.4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原理及优越性 | 第17页 |
|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研究目的 | 第17-19页 |
| 2 对象与方法 | 第19-24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19-22页 |
| 2.2 数据分析 | 第22-24页 |
| 3 结果 | 第24-39页 |
|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 第24-25页 |
| 3.2 血流图比较 | 第25-27页 |
| 3.3 BD患者尾状核、ACC及PFC的CBF分别与年龄、教育年限、MDQ评分和HAMD评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7-35页 |
| 3.4 常对照尾状核、ACC及PFC的CBF分别与年龄、教育年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 第35-39页 |
| 4 讨论 | 第39-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6 创新性和局限性 | 第43-44页 |
| 6.1 创新性 | 第43页 |
| 6.2 局限性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4页 |
| 综述 | 第54-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