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2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2.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3.研究文献评述 | 第25-2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26页 |
2.比较分析法 | 第26-27页 |
(六)创新和不足 | 第27-28页 |
1.创新之处 | 第27页 |
2.不足之处 | 第27-28页 |
一、治理现代化与矿产资源监管的内涵、联系以及特征 | 第28-42页 |
(一)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 第28-34页 |
1.治理 | 第28-30页 |
2.治理现代化 | 第30-34页 |
(二)矿产资源监管的内涵 | 第34-38页 |
1.自然资源与矿产资源 | 第34-37页 |
2.矿产资源监管 | 第37-38页 |
(三)治理现代化与矿产资源监管的内在联系 | 第38-40页 |
(四)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的矿产资源监管特征 | 第40-42页 |
1.法治化 | 第40-41页 |
2.制度化 | 第41页 |
3.整体化 | 第41-42页 |
二、矿产资源监管理论基础 | 第42-48页 |
(一)法治中国和党规之治 | 第42-44页 |
1.法治中国 | 第42-43页 |
2.党规之治 | 第43-44页 |
(二)科层官僚制理论 | 第44-46页 |
(三)自然资源管理理论 | 第46-48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矿产资源监管的历史和现状 | 第48-50页 |
(一)中国矿产资源监管机构的发展历程 | 第48-49页 |
(二)中国矿产资源监管现状 | 第49-50页 |
四、中国矿产资源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50-58页 |
(一)矿产资源监管的主体能力不足 | 第50-52页 |
1.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 第50-51页 |
2.监管不力时常发生 | 第51-52页 |
(二)矿产资源监管的法律体制不健全 | 第52-54页 |
1.法律严重滞后 | 第52-53页 |
2.法律混乱和冲突 | 第53-54页 |
3.配套法律效力层级低 | 第54页 |
(三)矿产资源监管的机制不完善 | 第54-58页 |
1.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55页 |
2.问责机制不健全 | 第55-56页 |
3.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 第56页 |
4.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 | 第56-58页 |
五、矿产资源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8-66页 |
(一)矿产资源监管主体缺位、越位、错位 | 第58-61页 |
1.非法利益存在一致性 | 第58页 |
2.基层监管任务重、待遇低、专业性不足 | 第58-61页 |
(二)矿产资源监管法律体制发展进程缓慢 | 第61-63页 |
1.法律修改阻力大 | 第61页 |
2.法律修改难度大 | 第61-62页 |
3.法律与市场体制脱节 | 第62-63页 |
(三)矿产资源监管机制乏力 | 第63-66页 |
1.社会原因 | 第63-64页 |
2.文化原因 | 第64-65页 |
3.主客体原因 | 第65-66页 |
六、国外矿产资源监管的借鉴经验 | 第66-69页 |
(一)国外矿产资源监管现状 | 第66-68页 |
1.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监管 | 第66-67页 |
2.美国的矿产资源监管 | 第67-68页 |
(二)国外矿产资源监管经验借鉴 | 第68-69页 |
七、治理现代化下矿产资源监管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69-77页 |
(一)加强监管主体现代化监管能力建设 | 第69-72页 |
1.加强监管主体廉洁建设 | 第69-71页 |
2.推进监管主体监管能力的专业化建设 | 第71-72页 |
(二)推进矿产资源法律体制建设 | 第72-74页 |
1.发挥党领导立法的地位和作用 | 第72-73页 |
2.发挥社会和媒体对矿产资源及其配套法律建设的推动作用 | 第73页 |
3.法律大修小修相结合,删改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和条款 | 第73-74页 |
4.发挥“政策先行、法律跟进”中国特色立法优势 | 第74页 |
(三)完善矿产资源监管机制建设 | 第74-77页 |
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 第74-75页 |
2.建立明确细致的问责机制 | 第75-76页 |
3.深化矿产资源信息公开机制 | 第76页 |
4.细化公众参与机制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