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5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种类 | 第12-27页 |
1.2.1 光响应 | 第13-14页 |
1.2.2 温度响应 | 第14-16页 |
1.2.3 pH响应 | 第16-18页 |
1.2.4 电压响应和氧化/还原响应 | 第18-19页 |
1.2.5 酶响应 | 第19-20页 |
1.2.6 盐响应 | 第20-21页 |
1.2.7 机械力响应 | 第21-22页 |
1.2.8 CO_2响应 | 第22-27页 |
1.3 聚合物合成方法的选择 | 第27-34页 |
1.3.1 自由基聚合 | 第27-28页 |
1.3.2 活性聚合 | 第28-29页 |
1.3.3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 第29-34页 |
1.4 ATRP的各要素简述 | 第34-42页 |
1.4.1 ATRP引发剂 | 第34-35页 |
1.4.2 ATRP催化剂 | 第35-36页 |
1.4.3 ATRP配位剂 | 第36-38页 |
1.4.4 ATRP单体 | 第38-41页 |
1.4.5 溶剂 | 第41-42页 |
1.4.6 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2页 |
1.5 ATRP的前景 | 第42-47页 |
1.5.1 直链型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前景 | 第44-45页 |
1.5.2 星型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前景 | 第45-47页 |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47-48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48-49页 |
1.7.1 引发剂的合成 | 第48页 |
1.7.2 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 第48-49页 |
1.7.3 两亲嵌段聚合物的CO_2响应行为 | 第49页 |
1.8 论文创新点 | 第49-51页 |
第2章 引发剂及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 第51-79页 |
2.1 引发剂及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思路 | 第51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1-52页 |
2.3 实验表征手段 | 第52-55页 |
2.3.1 红外 | 第52-53页 |
2.3.2 核磁 | 第53页 |
2.3.3 流变 | 第53页 |
2.3.4 电导率、pH及粘度 | 第53页 |
2.3.5 冷冻透射电镜(Cryo-TEM) | 第53-54页 |
2.3.6 环境扫描电镜 | 第54页 |
2.3.7 凝胶色谱(GPC)测试 | 第54页 |
2.3.8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 | 第54页 |
2.3.9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 第54-55页 |
2.4 引发剂的合成和表征 | 第55-64页 |
2.4.1 Br-PEG2000-Br的合成和表征 | 第55-56页 |
2.4.2 Br-PEG6000-Br的合成和表征 | 第56-58页 |
2.4.3 Br-PEG20000-Br的合成和表征 | 第58-59页 |
2.4.4 亚乙基双(α-溴异丁酸酯)的合成和表征 | 第59-61页 |
2.4.5 Br-PDM_(100)-Br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和表征 | 第61-62页 |
2.4.6 四臂引发剂的合成和表征 | 第62-64页 |
2.5 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64-77页 |
2.5.1 PDM_(200)-PEG_(50)-PDM_(200)的合成和表征 | 第64-65页 |
2.5.2 PDM_(165)-PEG_(165)-PDM_(165)的合成和表征 | 第65-67页 |
2.5.3 PDM_m-PEG_(500)-PDM_m(m<500)的合成及表征 | 第67-69页 |
2.5.4 PAM-PDM_(100)-PAM的合成和表征 | 第69-72页 |
2.5.5 四臂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72-7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3章 ABA型嵌段聚合物的CO_2刺激响应性研究 | 第79-101页 |
3.1 PDM_(200)-PEG_(50)-PDM_(200)的CO_2响应性和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79-89页 |
3.1.1 PDM_(200)-PEG_(50)-PDM_(200)的电导率开关 | 第79-80页 |
3.1.2 PDM_(200)-PEG_(50)-PDM_(200)的pH循环可逆性 | 第80页 |
3.1.3 PDM_(200)-PEG_(50)-PDM_(200)溶液的粘度循环可逆性 | 第80-81页 |
3.1.4 PDM亲/疏水状态的转变 | 第81-82页 |
3.1.5 PDM_(200)-PEG_(50)-PDM_(200)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态变化 | 第82-83页 |
3.1.6 环境扫描电镜 | 第83-84页 |
3.1.7 动态光散射 | 第84页 |
3.1.8 药物释放模拟实验 | 第84-87页 |
3.1.9 机理解释 | 第87-89页 |
3.2 PDM_(165)-PEG_(165)-PDM_(165)的CO_2响应性和自组装行为 | 第89-94页 |
3.2.1 PDM_(165)-PEG_(165)-PDM_(165)的电导率循环可逆性 | 第89-90页 |
3.2.2 PDM_(165)-PEG_(165)-PDM_(165)的pH循环可逆性 | 第90-91页 |
3.2.3 PDM_(165)-PEG_(165)-PDM_(165)溶液的粘度循环可逆性 | 第91页 |
3.2.4 PDM_(200)-PEG_(50)-PDM_(200)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态变化 | 第91-92页 |
3.2.5 机理解释 | 第92-94页 |
3.3 PDM_m-PEG_(500)-PDM_m(m<500)的CO_2响应性和自组装行为 | 第94-100页 |
3.3.1 PDM_(133)-PEG_(500)-PDM_(133)的电导率和pH循环可逆性 | 第94-95页 |
3.3.2 PDM_(133)-PEG_(500)-PDM_(133)溶液的粘度循环可逆性 | 第95页 |
3.3.3 PDM_m-PEG_(500)-PDM_m(m<500)自组装形态变化 | 第95-96页 |
3.3.4 动态光散射 | 第96-97页 |
3.3.5 药物释放模拟实验 | 第97-98页 |
3.3.6 机理解释 | 第98-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4章 BAB型嵌段聚合物的CO_2刺激响应性研究 | 第101-110页 |
4.1 BAB型与ABA型嵌段聚合物的对比 | 第101-103页 |
4.1.1 PAM-PDM_(100)-PAM的pH循环可逆性 | 第101-102页 |
4.1.2 PAM-PDM_(100)-PAM的电导率循环可逆性 | 第102页 |
4.1.3 PAM-PDM_(100)-PAM粘度循环可逆性 | 第102-103页 |
4.2 PAM-PDM-PAM的自组装形态 | 第103-106页 |
4.2.1 透射电镜 | 第103-105页 |
4.2.2 动态光散射 | 第105-106页 |
4.3 PDM_m-PEG_(500)-PDM_m(m<500)的潜在应用前景及解释 | 第106-109页 |
4.3.1 药物释放模拟实验 | 第106-107页 |
4.3.2 机理解释 | 第107-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5章 星型聚合物的CO_2刺激响应性 | 第110-125页 |
5.1 (PAMPS_(50)-PDM_(50))_4的浓度-粘度关系 | 第110-111页 |
5.2 (PAMPS_(50)-PDM_(50))_4的CO_2响应性 | 第111-112页 |
5.3 星型聚合物在盐水中的CO_2刺激响应性 | 第112-122页 |
5.3.1 星型均聚物对NaCl及CO_2的刺激响应性 | 第112-116页 |
5.3.2 星型嵌段聚合物对NaCl及CO_2的刺激响应性 | 第116-117页 |
5.3.3 (PAMPS_(50)-PDM_(50))_4在盐水中的粘度循环 | 第117-118页 |
5.3.4 (PAMPS_(50)-PDM_(50))_4在盐水中的pH循环 | 第118-119页 |
5.3.5 (PAMPS_(50)-PDM_(50))_4在盐水中的四臂的ζ电位 | 第119-120页 |
5.3.6 (PAMPS_(50)-PDM_(50))_4在盐水中通CO_2后分子结构变化 | 第120-121页 |
5.3.7 (PDM_(50)-PAMPS_(18))_4的CO_2可逆性 | 第121-122页 |
5.4 机理解释 | 第122-12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5-127页 |
6.1 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建议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