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热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降低方法 | 第16-17页 |
1.4 误差补偿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9页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机床全工作台热变形测量方案 | 第21-33页 |
2.1 全工作台热变形测量方案设计 | 第21-23页 |
2.1.1 机床工作台平面度测量方案 | 第21页 |
2.1.2 机床热误差测量方案 | 第21-22页 |
2.1.3 机床全工作台热变形整体测量方案 | 第22-23页 |
2.2 全工作台热变形测量系统 | 第23-30页 |
2.2.1 温度采集模块 | 第23-25页 |
2.2.2 坐标采集模块 | 第25-29页 |
2.2.2.1 在线检测系统 | 第26页 |
2.2.2.2 坐标采集卡 | 第26-27页 |
2.2.2.3 数据传输协议 | 第27-29页 |
2.2.3 数据采集软件 | 第29-30页 |
2.3 全工作台空间热变形测量实验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全工作台热变形补偿模型的建立 | 第33-45页 |
3.1 全工作台热变形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3.1.1 MATLAB软件以及函数介绍 | 第33页 |
3.1.2 三次样条插值 | 第33-34页 |
3.1.3 数控机床工作台热变形以及温度分析 | 第34-36页 |
3.2 温度敏感点选择 | 第36-39页 |
3.2.1 温度测量位置布局 | 第36页 |
3.2.2 温度敏感点的选择理论 | 第36-37页 |
3.2.3 模糊聚类算法 | 第37-39页 |
3.2.3.1 基本思想 | 第37页 |
3.2.3.2 计算步骤 | 第37-38页 |
3.2.3.3 显著性分析 | 第38-39页 |
3.2.4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9页 |
3.2.4.1 基本思想 | 第39页 |
3.2.4.2 灰色绝对关联度 | 第39页 |
3.3 热误差多元线性回归建模 | 第39-41页 |
3.3.1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最小二乘 | 第39-41页 |
3.3.2 各点位置的热误差多元线性回归建模 | 第41页 |
3.4 热变形曲面补偿模型集的建立 | 第41-44页 |
3.4.1 最小二乘曲面建模理论 | 第41-43页 |
3.4.2 各个温度时刻空间热变形补偿模型集的建立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全工作台热变形补偿的实施及精度分析 | 第45-52页 |
4.1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原理 | 第45-46页 |
4.2 全工作台热变形补偿实施 | 第46-47页 |
4.3 精度分析 | 第47-50页 |
4.3.1 全工作台空间热误差模型集预测精度分析 | 第47-48页 |
4.3.2 传统工作台固定单点热误差预测精度分析 | 第48-49页 |
4.3.3 预测精度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4.4 实验验证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总结 | 第52-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