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 | 第8-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棉粕的概述 | 第12-14页 |
1.1 棉粕的营养特点 | 第12页 |
1.2 棉酚的特性及毒害作用 | 第12-14页 |
2 棉粕脱毒方法 | 第14-16页 |
2.1 物理脱毒法 | 第14-15页 |
2.2 化学脱毒法 | 第15页 |
2.3 微生物脱毒法 | 第15-16页 |
3 棉粕固态发酵技术研究及应用 | 第16-19页 |
3.1 菌种的选择 | 第16-17页 |
3.2 发酵棉粕在实际动物生产中的效用 | 第17-19页 |
1 引言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原料 | 第20页 |
2.1.2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1.3 试验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1.4 培养基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菌种的活化 | 第21-22页 |
2.2.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方法 | 第22页 |
2.2.3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2页 |
2.2.4 游离棉酚(FG)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5 单菌发酵条件优化 | 第23页 |
2.2.6 混菌发酵菌种接种量组合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2.7 混菌发酵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2.8 发酵前后棉粕的常规指标检测 | 第24页 |
2.2.9 饲养试验 | 第24-27页 |
2.2.10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2页 |
3.1 棉酚降解菌的生长状态 | 第28-29页 |
3.2 电镜观察游离棉酚对菌株影响 | 第29-30页 |
3.2.1 游离棉酚对菌株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游离棉酚对菌株内部结构的影响 | 第30页 |
3.3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0-32页 |
3.3.1 红平红球菌的生长曲线 | 第31页 |
3.3.2 干酪乳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31页 |
3.3.3 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31-32页 |
3.3.4 试验菌种最佳接种时间的确定 | 第32页 |
3.4 游离棉酚(FG)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3.5 单菌发酵条件优化 | 第32-35页 |
3.5.1 红平红球菌降解棉酚最佳发酵条件 | 第32-33页 |
3.5.2 干酪乳杆菌降解棉酚最佳发酵条件 | 第33-34页 |
3.5.3 保加利亚乳杆菌降解棉酚最佳发酵条件 | 第34-35页 |
3.6 混菌发酵菌种接种比例组合正交试验 | 第35-37页 |
3.7 混菌发酵棉粕优化工艺的研究 | 第37-40页 |
3.7.1 混菌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 第37-39页 |
3.7.2 混菌发酵前后棉粕中游离棉酚(FG)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3.7.3 混菌发酵前后棉粕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39-40页 |
3.8 发酵棉粕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 | 第40-52页 |
3.8.1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3.8.2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第42-45页 |
3.8.3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5-48页 |
3.8.4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48-50页 |
3.8.5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肠道绒隐比的影响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8页 |
4.1 电镜观察对棉酚降解菌株的影响 | 第52页 |
4.2 最优发酵条件对降解棉粕中棉酚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混菌发酵对棉粕营养成分的价值影响 | 第53页 |
4.4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影响 | 第53-54页 |
4.5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4-56页 |
4.6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56-57页 |
4.7 发酵棉粕对产蛋鸡肠道绒隐比的影响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