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1.3 研究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4-15页 |
1.2 植物单宁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植物单宁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2.2 植物单宁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3 植物单宁在医药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4 植物单宁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5 植物单宁在制革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3.1 大孔吸附树脂的定义及特点 | 第19页 |
1.3.2 大孔吸附树脂的结构及种类 | 第19-22页 |
1.3.3 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的因素 | 第22-23页 |
1.3.4 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3.5 大孔吸附树脂在医药分离中的应用 | 第25页 |
1.3.6 大孔吸附树脂在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3.7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时应注意的事项 | 第26-27页 |
1.4 含单宁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7-31页 |
1.4.1 单宁—醛树脂 | 第27-28页 |
1.4.2 固化单宁 | 第28-31页 |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聚合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活性研究 | 第34-46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原理 | 第34-35页 |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2.4.1 酰化反应单因素考察 | 第37-43页 |
2.4.2 酰化前后单体的变化 | 第43-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极性大孔吸附树脂的合成 | 第46-58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3.3 实验原理 | 第47-48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4.1 悬浮聚合合成极性吸附树脂 | 第48-50页 |
3.4.2 树脂产品分析 | 第50-52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3.5.1 树脂的化学结构 | 第52-53页 |
3.5.2 改性单体转化率 | 第53-54页 |
3.5.3 致孔剂对树脂结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系数的影响 | 第54页 |
3.5.4 不同聚乙烯醇比例对树脂粒径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5 扫描电镜(SEM)图 | 第55-57页 |
3.5.6 改性树脂的物理参数 | 第57页 |
3.6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丙烯酸单宁酯大孔吸附树脂对酚类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58-70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59页 |
4.2.2 苯酚、对苯二酚、没食子酸甲酯的工作曲线测定 | 第59页 |
4.2.3 丙烯酸单宁酯大孔吸附树脂对酚的静态吸附 | 第59-60页 |
4.2.4 丙烯酸单宁酯大孔吸附树脂对酚的动态吸附 | 第60页 |
4.2.5 丙烯酸单宁酯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曲线的测定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4.3.1 苯酚、对苯二酚、没食子酸甲酯的工作曲线 | 第61页 |
4.3.2 丙烯酸单宁酯大孔吸附树脂对苯酚的吸附性能 | 第61-62页 |
4.3.3 丙烯酸单宁酯大孔吸附树脂对对苯二酚的吸附性能 | 第62-63页 |
4.3.4 丙烯酸单宁酯大孔吸附树脂对没食子酸甲酯的吸附性能 | 第63-64页 |
4.3.5 吸附速率常数的计算 | 第64-65页 |
4.3.6 丙烯酸单宁酯大孔吸附树脂对三类酚的动态吸附性能测试 | 第65-66页 |
4.3.7 不同起始浓度对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8 不同流速对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7页 |
4.3.9 和市售树脂的比较 | 第67-68页 |
4.3.10 乙醇水溶液对苯酚洗脱性能研究 | 第68页 |
4.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摘要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