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知识产权垄断概述 | 第11-17页 |
(一) 知识产权垄断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知识产权垄断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 | 第11-15页 |
1. 拒绝许可 | 第12页 |
2. 搭售行为 | 第12-13页 |
3. 价格歧视 | 第13页 |
4. 掠夺性定价 | 第13-14页 |
5. 联合限制竞争 | 第14页 |
6. 恶意诉讼 | 第14-15页 |
(三) 知识产权垄断产生的背景和危害 | 第15-17页 |
1. 知识产权垄断产生的背景 | 第15-16页 |
2. 知识产权垄断的危害 | 第16-17页 |
二、知识产权反垄断国内外现有法律法规 | 第17-22页 |
(一) 国内有关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 第17-19页 |
1. 相关单行法律的反垄断规定 | 第17-18页 |
2. 《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 第18页 |
3. TRIPS协议中反垄断条文在中国的适用 | 第18-19页 |
(二) 国外有关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 第19-22页 |
1. 美国有关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律规制 | 第19-20页 |
2. 欧盟有关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律规制 | 第20页 |
3. 日本有关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律规制 | 第20-21页 |
4. 各国有关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2页 |
三、我国现行法律规制知识产权垄断的立法思考 | 第22-26页 |
(一) 我国现有法律规制知识产权垄断的不足 | 第22-24页 |
1. 没有形成体系,缺乏制约 | 第22页 |
2. 没有配套的指南性法律文件做支撑 | 第22-23页 |
3. 执法部门不明确,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 | 第23页 |
4. 惩罚力度弱,行政色彩过于浓重 | 第23-24页 |
(二) 完善我国现有知识产权反垄断法律体系 | 第24-26页 |
1. 立法层面的工作 | 第24-25页 |
2. 明确并整合反垄断执法机构 | 第25页 |
3. 明确并完善知识产权滥用的刑事责任制度 | 第25-26页 |
四、知识产权垄断的应对建议 | 第26-32页 |
(一) 企业层面的应对建议 | 第26-30页 |
1. 增强维权意识,积极应诉 | 第26-27页 |
2. 采用交叉许可避免垄断侵权 | 第27-28页 |
3. 申请对方专利无效 | 第28-29页 |
4. 增强创新意识,获取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新技术标准的制定 | 第29-30页 |
(二) 国家层面的应对建议 | 第30-32页 |
1. 参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修改与制定 | 第30页 |
2. 在一定情形下实施专利强制许可 | 第30-31页 |
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体系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