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属卟啉、杂多酸仿生框架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质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选题背景第14-54页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简介第14-15页
    1.2 MOFs的仿生催化简介第15页
    1.3 基于MOFs的仿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第15-17页
    1.4 MOFs的非均相仿生催化第17-37页
        1.4.1 包裹金属卟啉的MOFs第18-20页
        1.4.2 金属卟啉作为有机配体的MOFs第20-26页
        1.4.3 含有Fe-S簇的MOFs第26-28页
        1.4.4 包裹蛋白质的MOFs第28-30页
        1.4.5 包裹仿生配合物的MOFs第30-32页
        1.4.6 无模仿酶活性中心的MOFs仿生催化第32-34页
        1.4.7 其他MOFs的仿生催化第34-37页
    1.5 多酸化合物的非均相催化第37-46页
        1.5.1 多酸化合物简介第37-38页
        1.5.2 多酸化合物催化剂的合成第38页
        1.5.3 多酸化合物的非均相催化反应第38-46页
            1.5.3.1 催化氧化反应第38-41页
            1.5.3.2 水解反应第41-42页
            1.5.3.3 硅腈化反应第42-43页
            1.5.3.4 光催化第43-45页
            1.5.3.5 电催化第45-46页
    1.6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研究进展第46-53页
        1.6.1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设计合成第47-50页
        1.6.2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应用第50-53页
            1.6.2.1 气体存储第50-51页
            1.6.2.2 非均相催化第51-52页
            1.6.2.3 光电应用第52-53页
    1.7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53-54页
第二章 Cu~Ⅱ构筑的金属卟啉框架材料与仿生催化性质第54-76页
    2.1 所用试剂及仪器第55-57页
        2.1.1 实验所需试剂第55-56页
        2.1.2 实验涉及的仪器规格型号第56-57页
    2.2 配体5,10,15,20-四(3,5-二羧基苯基)卟啉(H_(10)OCPP)与夹心型杂多酸[WZn{Co(H_2O)_2(ZnW_9O_(34))_2]~(12-)的合成第57-59页
        2.2.1 5,10,15,20-四(3,5-二羧基苯基)卟啉的合成(H_(10)L,L=OCPP)第57-58页
        2.2.2 夹心型杂多酸[WZn{Co(H_2O)_2(ZnW_9O_(34))_2]~(12-)的合成和表征第58-59页
    2.3 Cu~Ⅱ构筑的金属卟啉框架材料(CZJ-6)的合成及结构分析第59-62页
        2.3.1 化合物CZJ-6的合成及表征第59页
        2.3.2 化合物CZJ-6的结构测定第59-61页
        2.3.3 化合物CZJ-6的单晶结构分析第61-62页
    2.4 化合物CZJ-6的催化性质第62-73页
        2.4.1 催化剂表征第63页
        2.4.2 化合物CZJ-6的气体吸附第63-65页
        2.4.3 化合物CZJ-6的催化活性调控第65-72页
        2.4.4 底物扩展实验第72-73页
    2.5 催化反应机理第73-74页
    2.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三章 Y~Ⅲ构筑的金属卟琳框架材料的合成及非均相催化性质第76-90页
    3.1 所用试剂及仪器第76-77页
        3.1.1 实验所需试剂第76-77页
    3.2 配体Mn(Ⅲ)Cl-H_8OCPP卟啉配体的合成第77-78页
    3.3 Y~Ⅲ构筑的金属卟啉框架材料的合成、结构及表征第78-82页
        3.3.1 化合物MPF及Mn-MPF的合成、结构及表征第78页
        3.3.2 晶体结构测定第78-82页
        3.3.3 化合物MPF和化合物Mn-MPF的单晶结构解析第82页
    3.4 化合物Mn-MPF的催化活性研究第82-89页
        3.4.1 催化剂表征第83页
        3.4.2 气体吸附第83-84页
        3.4.3 催化反应条件优化第84-85页
        3.4.4 空白及非均相对照试验第85-86页
        3.4.5 均相催化剂对照实验第86页
        3.4.6 循环再生试验第86-88页
        3.4.7 底物拓展试验第88-89页
    3.5 底物吸附实验第89页
    3.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四章 基于四氨基卟啉构筑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仿生催化性质第90-113页
    4.1 所用试剂及仪器第90-91页
        4.1.1 实验所用试剂第90-91页
        4.1.2 实验所用仪器第91页
    4.2 5,10,15,20-四氨基苯基卟啉(H_2TAPP)和均三苯甲醛的合成第91-94页
        4.2.1 5,10,15,20-四氨基苯基卟琳的合成第91-93页
        4.2.2 配体1,3,5-均苯三甲醛(TFB)的合成第93-94页
    4.3 基于5,10,15,20-四氨基苯基卟啉(H_2TAPP)与均苯三甲醛(TFB)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第94-95页
        4.3.1 化合物CPF-2的合成第94页
        4.3.2 化合物Co-CPF-2的合成第94-95页
        4.3.3 化合物Mn-CPF-2的合成第95页
    4.4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PF-2及M-CPF-2(M=Co,Mn)的表征第95-103页
        4.4.1 红外分析(IR)第95-96页
        4.4.2 固体核磁分析第96-97页
        4.4.3 紫外-可见分析第97-98页
        4.4.4 ICP-MS和XPS表征第98-100页
        4.4.5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图谱(SEM,TEM)第100页
        4.4.6 粉末X射线衍射测试第100-101页
        4.4.7 气体吸附第101-103页
    4.5 化合物Co-CPF-2和Mn-CPF-2的催化活性研究第103-112页
        4.5.1 环氧化反应实验步骤第104页
        4.5.2 催化剂选择第104-105页
        4.5.3 空白及非均相对照实验第105页
        4.5.4 催化能力对比第105-106页
        4.5.5 循环再生实验第106-107页
        4.5.6 转化数和转化频率第107-108页
        4.5.7 底物吸附和孔道吸附实验第108-109页
        4.5.8 底物拓展实验第109-111页
        4.5.9 催化机理第111-112页
    4.6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五章 稀土-杂多酸无机框架材料的合成与仿生催化性质第113-132页
    5.1 所用试剂及仪器第113-114页
        5.1.1 实验所需试剂第113-114页
    5.2 夹心型杂多酸Na_(12)[WZn{Cu(H_2O)}_2(ZnW_9O_(34))_2·48H_2O(Na_(12){Zn_3Cu_2W_(19)})的合成和表征第114-115页
    5.3 基于夹心型[WZn{Cu(H_2O)}_2(ZnW_9O_(34))_2]~(12-)与稀土金属离子构筑的多孔配位聚合材料(CZJ-11)的合成与结构分析第115-120页
        5.3.1 化合物CZJ-11的合成及表征第115页
        5.3.2 化合物CZJ-11的结构测定第115-120页
    5.4 化合物CZJ-11和CZJ-12的催化性质第120-130页
        5.4.1 催化剂的表征第122页
        5.4.2 化合物CZJ-11和CZJ-12的气体吸附第122-123页
        5.4.3 溶剂吸附第123页
        5.4.4 化合物CZJ-11的催化性质第123-129页
        5.4.5 底物拓展实验第129-130页
        5.4.6 催化剂CZJ-11和CZJ-12的稳定性实验第130页
    5.5 孔道吸附实验第130页
    5.6 催化机理第130-131页
    5.7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4页
第七章 附录第134-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95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投稿情况第195-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老龄化风险预警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下一篇:小微企业政策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以镇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