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大学生关怀品质的基本理论 | 第14-24页 |
(一)关怀品质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1.关怀 | 第14页 |
2.关怀品质 | 第14-18页 |
3.大学生关怀品质的培育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关怀品质培育的理论依据 | 第19-24页 |
1.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关怀”思想 | 第19-20页 |
2.西方关怀学派的关怀伦理思想 | 第20-21页 |
3.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 | 第21-24页 |
二、当代我国大学生关怀品质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第24-36页 |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关怀品质的现状 | 第24-29页 |
1.当代我国大学生关怀品质方面好的表现 | 第24-26页 |
2.当代我国大学生关怀品质欠缺的表现 | 第26-29页 |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关怀品质欠缺的原因分析 | 第29-36页 |
1.当前我国大学生关怀品质欠缺的客观原因 | 第29-33页 |
2.当前我国大学生关怀品质欠缺的主观原因 | 第33-36页 |
三、当代我国大学生关怀品质的培育路径 | 第36-42页 |
(一)社会应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 | 第36页 |
1.社会传播媒介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传播 | 第36页 |
2.社会组织对关系到大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的积极解决 | 第36页 |
(二)高校应重视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融入到教育及学校建设中 | 第36-39页 |
1.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 | 第36-37页 |
2.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师资队伍 | 第37-38页 |
3.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优质校园文化 | 第38-39页 |
(三)家庭应坚持正确理性的教养方式,提高关怀能力 | 第39-40页 |
1.树立关怀榜样增强影响力 | 第39页 |
2.构建和谐理性的家庭环境 | 第39-40页 |
3.鼓励大学生进行关怀实践 | 第40页 |
(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觉主动性,强化自我“关怀”教育 | 第40-42页 |
1.遵循自身关怀品质的心理发展规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40-41页 |
2.积极参与以社团为载体的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提高人际社交能力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