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承接产业转移 | 第16-20页 |
2.1.1 产业转移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产业转移的经典理论 | 第16-17页 |
2.1.3 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1.4 承接产业转移的测度 | 第19-20页 |
2.2 城市化 | 第20-23页 |
2.2.1 城市化的概念 | 第20页 |
2.2.2 城市化的经典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城市化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2.4 城市化的测度 | 第22-23页 |
2.3 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 第23页 |
2.4 耦合理论及耦合理论的应用 | 第23-24页 |
2.5 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 第24-28页 |
第3章 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的耦合评价模型 | 第28-36页 |
3.1 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 第28-31页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8-29页 |
3.1.2 承接产业转移的指标评价体系 | 第29页 |
3.1.3 城市化的指标评价体系 | 第29-31页 |
3.2 指标评价方法 | 第31-34页 |
3.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1-33页 |
3.2.2 熵值法的应用 | 第33-34页 |
3.3 耦合评价模型 | 第34-36页 |
3.3.1 耦合度评价方法 | 第34页 |
3.3.2 协调度评价方法 | 第34-36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 | 第36-44页 |
4.1 案例地及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4.1.1 皖江示范区简介 | 第36页 |
4.1.2 承接产业转移和快速城市化的双重背景 | 第36-37页 |
4.1.3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4.2 指标权重的分析 | 第37-38页 |
4.3 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 | 第38-40页 |
4.4 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分析 | 第40-41页 |
4.5 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析 | 第41-44页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44-4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5.2 发展建议 | 第44-46页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