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导论 | 第13-22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 中国政党协商相关理论层次研究 | 第14-16页 |
(二) 中国政党协商的实践研究 | 第16-18页 |
(三) 研究现状的不足 | 第18-19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五、论文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21-22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二) 主要不足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2-29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22-23页 |
(二) 政党协商 | 第23-24页 |
(三) 政党协商机制优化 | 第24-25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一) 现代国家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二) 政党关系理论 | 第26-27页 |
(三)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政党协商机制优化的逻辑关系 | 第29-38页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党协商机制优化的价值引领 | 第29-32页 |
(一)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要求优化政党协商机制 | 第29-31页 |
(二)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影响政党协商机制优化 | 第31-32页 |
二、中国政党协商机制优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 第32-38页 |
(一) 政党协商机制优化是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政治秩序 | 第33-35页 |
(二) 政党协商机制优化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政党协商机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9页 |
一、中国政党协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一) 政党协商的中枢系统存在主体性困境 | 第38-40页 |
(二) 政党协商的信息咨询系统存在服务性困境 | 第40-41页 |
(三) 政党协商的监督制约系统存在制度性困境 | 第41-43页 |
(四) 政党协商的评估反馈系统存在效能性困境 | 第43-44页 |
二、中国政党协商机制优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4-49页 |
(一) 非对称性政党关系的历史惯性作用 | 第45-46页 |
(二) 信息传播渠道的局限性和专业协商咨询机构的缺位 | 第46页 |
(三) 程序性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扩大了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 | 第46-48页 |
(四) 政党协商效能评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中国政党协商机制优化的路径选择 | 第49-59页 |
一、加强政党协商机制优化的理论认识 | 第49-52页 |
(一) 政党权利的保障是中国政党协商机制优化的核心理念 | 第49-50页 |
(二) 政党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中国政党协商机制优化的关键变量 | 第50-51页 |
(三) 政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政党协商机制优化的价值导向 | 第51-52页 |
二、建立民主化的政党协商民主机制 | 第52-53页 |
(一) 强化各政党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和主体意识 | 第52页 |
(二) 深化各政党协商主体之间的工作联系 | 第52-53页 |
三、建立科学化的政党协商信息咨询机制 | 第53-55页 |
(一) 维护公开透明的信息表达机制 | 第53-54页 |
(二) 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 | 第54-55页 |
四、建立法治化的政党协商监督制约机制 | 第55-56页 |
(一) 加强政党协商的监督立法和监督组织建设 | 第55-56页 |
(二) 加强政党协商过程的程序性制度规范建设 | 第56页 |
五、建立常态化的政党协商效能评估机制 | 第56-59页 |
(一) 明确政党协商的效能评估主体 | 第56-57页 |
(二) 构建政党协商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