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原因和意义 | 第10-11页 |
以往学界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南朝赋的诗化问题与诗赋关系溯源 | 第15-24页 |
第一节 诗赋关系溯源 | 第15-20页 |
(一) 赋的文体认同与诗 | 第15-18页 |
(二) 赋的审美创作思维与诗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南朝赋的诗化问题 | 第20-24页 |
(一) 南朝赋的诗化现象 | 第20-21页 |
(二) 南朝赋"诗化"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第二章 诗化之赋的分类审视 | 第24-36页 |
第一节 辞赋之分类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骚赋诗化——抒情主体淡出,抒情方式改变 | 第25-29页 |
第三节 小赋诗化——观物赋德到个体移情 | 第29-30页 |
第四节 骚赋与小赋诗化之共通点 | 第30-36页 |
(一) 五七言诗句直接入赋 | 第31-33页 |
(二) 创作题材与创作审美的俗化 | 第33-36页 |
第三章 赋的诗化与"诗缘情" | 第36-50页 |
第一节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诗教的动摇 | 第36-39页 |
第二节 诗教下的娱情观——"情"的再发现 | 第39-44页 |
(一) 情性并立与娱情观的流行 | 第39-40页 |
(二) 传统诗教观的潜在与诗赋创作理念的趋同 | 第40-44页 |
第三节 意境、物境的构建与赋之抒情 | 第44-50页 |
(一) 从情境到意境的过渡——情的诗化表达 | 第45-47页 |
(二) 从体物写志到物境构建——对物的诗性观照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赋的诗化与"诗赋欲丽" | 第50-61页 |
第一节 汉赋之"丽"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六朝诗歌对"丽"的追求 | 第51-57页 |
(一) 曹丕之清丽 | 第52-53页 |
(二) 陆机之繁丽 | 第53-55页 |
(三) 诗"丽"观念的丰富 | 第55-57页 |
第三节 丽"之审美的变更与辞赋之丽 | 第57-61页 |
(一) 语言风格上追求浅易 | 第58-59页 |
(二) 对音韵格律的追求 | 第59页 |
(三) 语言抒情的审美内涵 | 第59-61页 |
第五章 诗赋画境——赋体的兼容性与诗赋同题材创作的差异性 | 第61-75页 |
第一节 南朝辞赋体式的兼容性 | 第61-65页 |
(一) 骚体与赋体的句式互渗 | 第61-62页 |
(二) 南朝辞赋句式对诗歌句式的容纳 | 第62-65页 |
第二节 诗化辞赋与赋体特征 | 第65-67页 |
第三节 诗赋同题创作与诗赋画境 | 第67-75页 |
(一) 南朝时的诗赋同题创作 | 第67-70页 |
(二) 诗赋同题创作的差异性——以"扇"题材为例 | 第70-75页 |
结束语 | 第75-77页 |
参考资料 | 第77-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