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相关概念的引出 | 第10-11页 |
1.1.1 遗址 | 第10页 |
1.1.2 遗址公园 | 第10-11页 |
1.1.3 植物群落 | 第11页 |
1.2 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 国外遗址保护与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内遗址保护与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2.3 公园植物群落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3.1 植物群落学 | 第14页 |
1.3.2 植物分类学 | 第14-15页 |
1.3.3 城市园林生态学 | 第15页 |
1.3.4 遗址本体保护理论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南京市遗址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 第18-52页 |
2.1 调查样点概况 | 第18-21页 |
2.1.1 南京城市概况 | 第18页 |
2.1.2 调查时间与样地 | 第18-21页 |
2.2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2.2.1 调查方法 | 第21-22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6页 |
2.3.1 南京遗址公园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 第24-28页 |
2.3.2 南京遗址公园植物群落数量分析 | 第28-44页 |
2.3.3 南京遗址公园植物群落乡土性分析 | 第44-45页 |
2.3.4 南京八个遗址公园植物群落组成相似性分析 | 第45-46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6-52页 |
第三章 南京市遗址公园不同功能区植物配置实例分析 | 第52-80页 |
3.1 研究概况及分析方法 | 第52页 |
3.1.1 研究概况 | 第52页 |
3.1.2 分析方法 | 第52页 |
3.2 公园入口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52-56页 |
3.2.1 东水关秦淮胜境牌坊入口11 | 第53-54页 |
3.2.2 下马坊入口周边绿地28 | 第54-56页 |
3.3 公园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56-61页 |
3.3.1 明故宫银杏路9 | 第56-58页 |
3.3.2 石头城山居秋暝山林道20 | 第58-59页 |
3.3.3 宝船贝壳路两侧绿地24 | 第59-61页 |
3.4 公园遗址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61-64页 |
3.4.1 下马坊观音阁大石壁两侧29 | 第61-62页 |
3.4.2 明东陵享殿遗存37 | 第62-64页 |
3.5 公园建筑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64-67页 |
3.5.1 宝船瞭望塔周边绿地23 | 第64-66页 |
3.5.2 下马坊御碑亭周围绿地31 | 第66-67页 |
3.6 公园滨水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67-73页 |
3.6.1 东水关九龙桥南侧水岸滨水绿地14 | 第67-69页 |
3.6.2 石头城鬼脸照镜水边绿地17 | 第69-71页 |
3.6.3 宝船水闸门北滨水绿地27 | 第71-73页 |
3.7 公园植物主景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73-78页 |
3.7.1 明故宫银杏路东侧绿地10 | 第73-75页 |
3.7.2 宝船巨树广场25 | 第75-77页 |
3.7.3 下马坊东侧植物主景绿地34 | 第77-78页 |
3.8 小结与讨论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南京市遗址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80-94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80-81页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81-82页 |
4.2.1 层次分析法 | 第81-82页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82页 |
4.3 评价体系的模型 | 第82-88页 |
4.3.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82-83页 |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83-84页 |
4.3.3 评判标准的确定 | 第84-86页 |
4.3.4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第86-87页 |
4.3.5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87-8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88-91页 |
4.4.1 权重的计算 | 第88-90页 |
4.4.2 综合评价的计算 | 第90-91页 |
4.5 讨论与不足 | 第91-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4-100页 |
5.1 结论 | 第94-96页 |
5.1.1 南京市遗址公园植物群落 | 第94-95页 |
5.1.2 南京市遗址公园植物配置 | 第95页 |
5.1.3 南京市遗址公园绿地综合评价 | 第95-96页 |
5.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96-98页 |
5.2.1 存在的问题 | 第96-97页 |
5.2.2 建议 | 第97-98页 |
5.3 结语及不足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