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油菜子(芸苔)病虫害论文

苯噻菌酯生物活性及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综述第13-27页
    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及苯噻菌酯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发展史第13-14页
        1.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活性第14-15页
        1.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及抗性第15页
        1.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抗性治理第15-16页
        1.5 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噻菌酯及其研究现状第16-17页
            1.5.1 基本性能第16-17页
            1.5.2 毒性和环境评价第17页
    2 油菜菌核病及其防治第17-20页
        2.1 核盘菌概况第17页
        2.2 核盘菌生活史第17-18页
        2.3 核盘菌致病机制第18-19页
        2.4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第19-20页
            2.4.1 抗病育种防治现状第19页
            2.4.2 生物防治现状第19-20页
            2.4.3 农业防治现状第20页
            2.4.4 化学防治现状第20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7页
第二章 苯噻菌酯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及作用方式研究第27-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1.1 菌株、药剂及培养基第27-28页
        1.2 苯噻菌酯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测定第28-29页
        1.3 苯噻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毒力测定第29页
        1.4 苯噻菌酯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作用及治疗作用测定第29页
        1.5 苯噻菌酯在小麦植株上的内吸输导特性测定第29-30页
        1.6 苯噻菌酯在小麦上的耐雨水冲刷性测定第30页
        1.7 苯噻菌酯在小麦植株上的持效性测定第30页
        1.8 数据处理第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2.1 苯噻菌酯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毒力第30-31页
        2.2 苯噻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抑制活性第31页
        2.3 苯噻菌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第31-32页
        2.4 苯噻菌酯在小麦植株上的内吸输导性第32-33页
        2.5 苯噻菌酯在小麦叶片上的耐雨水冲刷性第33-34页
        2.6 苯噻菌酯在小麦植株上的持效性第34页
    3 讨论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第三章 油菜菌核病菌对苯噻菌酯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药性风险评估第39-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1.1 培养基、菌株与试剂第40页
        1.2 油菜菌核病菌对苯噻菌酯敏感性基线的建立第40页
        1.3 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诱变及遗传稳定性测定第40-41页
            1.3.1 药剂驯化第40-41页
            1.3.2 遗传稳定性测定第41页
        1.4 交互抗性测定第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苯噻菌酯敏感性基线的建立第41-45页
        2.2 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突变体诱导及遗传稳定性第45-46页
        2.3 交互抗性第46-47页
    3 讨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第四章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第53-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1.1 供试菌株、杀菌剂与培养基第53-54页
        1.2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4页
        1.3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第54-55页
        1.4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产量的影响第55页
        1.5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55页
        1.6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草酸生物合成的影响第55页
        1.7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呼吸的影响第55-56页
            1.7.1 苯噻菌酯不同剂量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呼吸作用的影响第55-56页
            1.7.2 苯噻菌酯处理不同时间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呼吸作用的影响第56页
        1.8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测定第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2.1 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对苯噻菌酯的敏感性第56-57页
        2.2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第57-58页
        2.3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产量的影响第58-60页
        2.4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60页
        2.5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草酸生物合成的影响第60-61页
        2.6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呼吸的影响第61-62页
            2.6.1 苯噻菌酯抑制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呼吸作用的剂量效应第61页
            2.6.2 苯噻菌酯抑制油菜菌核病菌菌丝呼吸作用的处理时间效应第61-62页
        2.7 苯噻菌酯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第62-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第五章 苯噻菌酯与氟啶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复配研究第69-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1.1 菌株、药剂与培养基第69-70页
        1.2 苯噻菌酯与氟啶胺按不同比例复配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敏感性测定第70页
        1.3 苯噻菌酯与氟啶胺复配的最佳配比对6株油菜菌核病菌的敏感性测定第70页
        1.4 苯噻菌酯和氟啶胺1:1复配剂抑制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实时测定第70-71页
        1.5 苯噻菌酯单剂和苯噻菌酯与氟啶胺1:1复配剂防治菌核病的田间试验第71-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74页
        2.1 苯噻菌酯与氟啶胺复配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第72-73页
        2.2 苯噻菌酯与氟啶胺1:1复配抑制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相互作用第73-74页
        2.3 苯噻菌酯单剂和苯噻菌酯与氟啶胺1:1复配防治菌核病的田间药效第74页
    3 讨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全文小结第79-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1,2,3-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