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能源开发区土地生态安全与风险时空差异分析--以榆林市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1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2 自然条件 | 第18-19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2.2.2 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2.2.3 土壤和植被 | 第19页 |
2.2.4 水文条件 | 第19页 |
2.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9-20页 |
2.4 生态问题 | 第20-21页 |
第3章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分析 | 第21-37页 |
3.1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 第21-30页 |
3.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 第22-23页 |
3.1.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 第23-26页 |
3.1.3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26-29页 |
3.1.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 第29-30页 |
3.2 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分析 | 第30-37页 |
3.2.1 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 第30-31页 |
3.2.2 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 第31-32页 |
3.2.3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 第32-37页 |
第4章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 | 第37-59页 |
4.1 干旱风险评价 | 第37-40页 |
4.1.1 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模型 | 第37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4.1.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4.2 土地利用结构风险评价 | 第40-44页 |
4.2.1 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模型 | 第40-41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4.3 土壤水力侵蚀风险评价 | 第44-50页 |
4.3.1 土壤水力侵蚀量估算模型 | 第44-45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45-47页 |
4.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4.4 土壤风力侵蚀风险评价 | 第50-52页 |
4.4.1 土壤风力侵蚀估算模型 | 第50页 |
4.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4.5 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 第52-59页 |
4.5.1 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 第52页 |
4.5.2 各生态风险要素权重确定 | 第52-55页 |
4.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第5章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59-81页 |
5.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59页 |
5.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59-64页 |
5.2.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59-61页 |
5.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61-62页 |
5.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2-64页 |
5.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等级划分 | 第64-65页 |
5.4 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差异分析 | 第65-73页 |
5.4.1 榆林市土地生态安全动态分析 | 第65-68页 |
5.4.2 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差异分析 | 第68-73页 |
5.5 土地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的比较 | 第73-74页 |
5.6 土地生态安全预测 | 第74-77页 |
5.6.1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5.6.2 预测结果 | 第76-77页 |
5.7 情景分析 | 第77-79页 |
5.7.1 情景一 | 第77-78页 |
5.7.2 情景二 | 第78-79页 |
5.7.3 情景三 | 第79页 |
5.8 对策及建议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1-85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特色与创新 | 第82页 |
6.3 讨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