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插图及表格清单 | 第12-13页 |
主要符号及缩写对照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37页 |
·大肠杆菌O157:H7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概述 | 第14-18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流行病学 | 第15-17页 |
·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 第17-18页 |
·国内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传统鉴别培养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19-20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压电免疫传感器概述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生物传感器概述 | 第21-22页 |
·压电免疫传感器概述 | 第22-28页 |
·原理及特性 | 第22-23页 |
·应用 | 第23-25页 |
·敏感分子固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纳米颗粒概述 | 第28-34页 |
·纳米材料概述 | 第28-30页 |
·研究历史 | 第28-29页 |
·概念及分类 | 第29-30页 |
·纳米颗粒特性 | 第30-31页 |
·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评估表征方法 | 第31-32页 |
·纳米颗粒在压电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研究内容和路线 | 第34-37页 |
2 实验材料及实验条件探索 | 第37-45页 |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实验仪器及器材 | 第38-39页 |
·试剂配制 | 第39-40页 |
·实验条件探索 | 第40-45页 |
·QCM金电极清洗及稳定性测试 | 第40-41页 |
·QCM电极频率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41-42页 |
·AuNPs与QCM金电极连接方法选择 | 第42-43页 |
·纳米金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43-45页 |
·商品化纳米金溶胶固定效果 | 第43页 |
·纳米金颗粒的制备 | 第43-44页 |
·纳米金颗粒的表征和评估 | 第44-45页 |
3 压电免疫传感器构建方法研究 | 第45-54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电极清洗及稳定性测试 | 第45页 |
·HDT自组装 | 第45-46页 |
·NG固定 | 第46页 |
·蛋白A和抗体分子固定 | 第46-47页 |
·BSA封闭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HDT固定时间选择 | 第47-48页 |
·纳米金颗粒固定效果 | 第48-50页 |
·不同方法固定SPA分子和抗体分子的效果比较 | 第50-51页 |
·BSA-PBS封闭效果探讨 | 第51-54页 |
4 基于纳米金颗粒和蛋白A分子的压电免疫传感器在大肠杆菌O157:H7中的应用研究 | 第54-62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E.coli O157:H7菌种处理及检测 | 第54页 |
·不同电极修饰方法检测效果差异 | 第54-56页 |
·特异性验证 | 第56-57页 |
·大肠杆菌DH5α培养与计数 | 第56页 |
·验证菌与待测菌共有抗原问题的ELISA分析 | 第56页 |
·压电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验证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O157:H7检测 | 第57-58页 |
·不同抗体固定方法的各步骤信号值及E.coli O157:H7检测效果对比 | 第58-60页 |
·传感器特异性验证 | 第60-6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