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 | 第17-23页 |
2.1 渭河概况 | 第17-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地貌特征 | 第17-18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18页 |
2.1.4 土壤及植被 | 第18页 |
2.1.5 河流水系 | 第18-19页 |
2.1.6 社会经济 | 第19页 |
2.1.7 渭河陕西段水环境特征 | 第19-20页 |
2.2 研究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2.3 评价断面选择 | 第21-22页 |
2.4 水质评价方法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渭河“十二五”治理措施水环境效应 | 第23-52页 |
3.1 渭河“十二五”治理措施 | 第23-28页 |
3.2 治理前后水文水质数据 | 第28-29页 |
3.3 治理前后水生态环境对比研究 | 第29-41页 |
3.3.1 水污染因子分析 | 第29-38页 |
3.3.2 水位及流量分析 | 第38-39页 |
3.3.3 水质污染趋势分析 | 第39-41页 |
3.4 渭河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 第41-47页 |
3.4.1 污染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3.4.2 水污染源分析 | 第43-47页 |
3.5 渭河“十二五”治理措施效用分析 | 第47-51页 |
3.5.1 统一领导,加强协调 | 第49页 |
3.5.2 加强工业污水排放管理 | 第49页 |
3.5.3 加强清障疏浚和水量调度 | 第49-50页 |
3.5.4 开展渭河流域景观建设 | 第50页 |
3.5.5 加强防洪体系建设 | 第50页 |
3.5.6 促进渭河流域低碳产业带建设 | 第50页 |
3.5.7 重视居民生活污水处理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渭河水污染发展预测 | 第52-61页 |
4.1 预测假设条件 | 第52页 |
4.2 基于现有治理措施的渭河“十三五”水污染预测 | 第52-57页 |
4.2.1 城市污水发展预测 | 第52-53页 |
4.2.2 化学需氧量预测 | 第53-55页 |
4.2.3 氨氮预测 | 第55-57页 |
4.3 预测结果与渭河“十三五”治理目标差异分析 | 第57-59页 |
4.4 现有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十三五”加强渭河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61-68页 |
5.1 加大居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 | 第61-62页 |
5.2 针对小型重污染企业建立长效化治理机制 | 第62页 |
5.3 确保河道最低生态需水量 | 第62-63页 |
5.4 重视并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 第63-64页 |
5.5 奖罚并重防治污染 | 第64-65页 |
5.6 加快推进污水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 | 第65页 |
5.7 探索实施生物生态治理 | 第65-66页 |
5.8 建立数字化监控管理平台,推进“数字渭河”建设 | 第66-67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8-69页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68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