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第10-12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 第12-13页 |
三、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第13-14页 |
四、研究述评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5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手工技艺类非遗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二、活态保护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 | 第20-21页 |
二、舞台真实理论 | 第21-22页 |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四、社区参与理论 | 第24-25页 |
五、RMP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利用可行性分析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特征 | 第27-28页 |
一、外化性 | 第27页 |
二、地域性 | 第27页 |
三、生活性 | 第27页 |
四、延续性 | 第27-28页 |
五、包容性 | 第28页 |
第二节 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旅游价值 | 第28-30页 |
一、手工技艺类非遗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 第28-29页 |
二、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利用拓展了旅游的功能 | 第29页 |
三、多元多样的手工艺品丰富了旅游商品市场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利用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一、旅游利用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 第30页 |
二、手工艺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利用的可行性 | 第31-33页 |
一、手工技艺类非遗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 第31页 |
二、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与旅游利用的共性探讨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利用路径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耦合性分析 | 第33-36页 |
一、当前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二、活态保护视角与旅游利用耦合的动因分析 | 第34-35页 |
三、活态保护为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利用带来思路的转变 | 第35-36页 |
四、活态保护视角与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利用耦合的意义 | 第36页 |
第二节 手工技艺类非遗活态旅游利用路径探索 | 第36-45页 |
一、路径构建原则 | 第36页 |
二、手工技艺类非遗活态旅游利用路径构建 | 第36-45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德化瓷烧制技艺旅游利用 | 第45-57页 |
第一节 德化瓷烧制技艺旅游利用现状 | 第45页 |
一、德化瓷烧制技艺概况 | 第45页 |
二、德化瓷烧制技艺旅游利用现状 | 第45页 |
第二节 德化瓷烧制技艺旅游利用条件分析 | 第45-47页 |
一、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 第45-46页 |
二、资源丰富,可开发性强 | 第46页 |
三、传承队伍庞大,传承后备力量足 | 第46页 |
四、设施完备,旅游接待能力良好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德化瓷烧制技艺旅游利用路径分析 | 第47-57页 |
一、德化瓷烧制技艺旅游资源(R)分析 | 第47-49页 |
二、德化瓷烧制技艺旅游市场(M)分析 | 第49-50页 |
三、德化瓷烧制技艺活态因素(E)分析 | 第50-52页 |
四、德化瓷烧制技艺活态保护方式(W)分析 | 第52-54页 |
五、德化瓷烧制技艺旅游利用类型(P)分析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7-59页 |
一、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57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