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概述 | 第13-14页 |
1.4.1 资源 | 第13页 |
1.4.2 资源型农村 | 第13-14页 |
1.4.3 转型发展 | 第14页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5.1 经济发展理论 | 第14页 |
1.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1.5.3 转型经济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2. 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农村的必然选择 | 第16-17页 |
2.1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是绿色发展的要求 | 第16页 |
2.2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是农民增收的要求 | 第16-17页 |
3 资源型地区农村转型发展的困难 | 第17-18页 |
3.1 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且农产品流通不畅 | 第17页 |
3.2 劳动力资源开发不足且就业压力大 | 第17-18页 |
3.3 产业结构单一且关联度低 | 第18页 |
3.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18页 |
4. 影响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因素 | 第18-20页 |
4.1 区位条件 | 第18页 |
4.2 经济规模 | 第18-19页 |
4.3 资源禀赋 | 第19页 |
4.4 生命周期 | 第19页 |
4.5 其他因素 | 第19-20页 |
5.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遵循的原则和模式选择 | 第20-25页 |
5.1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 第20-21页 |
5.1.1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 第20页 |
5.1.2 着力产业转型升级 | 第20页 |
5.1.3 提升城镇化的水平 | 第20页 |
5.1.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20-21页 |
5.1.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21页 |
5.2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模式 | 第21-25页 |
5.2.1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 第21-24页 |
5.2.2 发展现代农业模式 | 第24页 |
5.2.3 发展第三产业模式 | 第24-25页 |
6.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模式案例分析-以孝义市梧桐镇为例 | 第25-40页 |
6.1 梧桐镇转型发展的背景 | 第26页 |
6.2 梧桐镇转型发展的原因 | 第26-27页 |
6.2.1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 第26页 |
6.2.2 经济结构单一失衡 | 第26-27页 |
6.2.3 村企矛盾纠纷难解 | 第27页 |
6.2.4 失业人员再就业难 | 第27页 |
6.3 梧桐镇转型发展的思路 | 第27-28页 |
6.3.1 人口向新区集中 | 第27-28页 |
6.3.2 土地向项目集中 | 第28页 |
6.3.3 企业向园区集中 | 第28页 |
6.4 梧桐镇转型发展的目的 | 第28页 |
6.5 梧桐镇转型发展的做法 | 第28-31页 |
6.5.1 打造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 | 第28-29页 |
6.5.2 发展现代农业 | 第29-30页 |
6.5.3 发展第三产业 | 第30-31页 |
6.6 梧桐镇转型的数据分析 | 第31-38页 |
6.6.1 梧桐镇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 第31-34页 |
6.6.2 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 | 第34页 |
6.6.3 基于DEA模型的梧桐镇转型效率评价数据分析 | 第34-38页 |
6.7 梧桐镇转型发展的评价 | 第38-39页 |
6.7.1 梧桐镇转型的经验 | 第38页 |
6.7.2 梧桐镇转型的不足 | 第38-39页 |
6.8 梧桐镇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9-40页 |
6.8.1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 第39页 |
6.8.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第39-40页 |
6.8.3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 第40页 |
6.8.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40页 |
7.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Abstract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