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对宗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与文本世界、实践者主体世界的双重视域融合--一个宗教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尝试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引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第11-39页
    一、蓬勃发展的宗教态势第11-15页
    二、宗教引起的困惑与争议第15-31页
        1.宗教的认知与定义之争第16-20页
        2.科学与迷信的困惑第20-24页
        3.宗教与道德的争议第24-26页
        4.宗教对社会的利与弊第26-29页
        5.宗教内部的教义纷争第29-31页
    三、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现状第31-36页
        1.宗教社会学发展的历程第31-33页
        2.东西方宗教的差异与西方理论的适用性第33-36页
    四、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意义第36-39页
        1.研究内容第36页
        2.研究方法第36-38页
        3.研究意义第38-39页
第二章:宗教社会学的现有范式及其不足第39-73页
    一、化约论范式第41-51页
        1.心理化约论第42-47页
        2.功能化约论第47-50页
        3.化约论范式小结第50-51页
    二、意义阐释范式第51-56页
        1.意义阐释范式第51-53页
        2.意义阐释范式的不足第53-56页
    三、世俗化范式第56-60页
        1.世俗化范式的提出第56-58页
        2.新世俗化范式第58-59页
        3.世俗化范式反思第59-60页
    四、宗教市场论范式第60-67页
        1.宗教市场论的提出第60-63页
        2.宗教市场论的不足第63-67页
    五、新范式的提出第67-73页
        1.“目无宗教”与对宗教的“人格化”理解第67-70页
        2.宗教的两个组成部分第70-71页
        3.宗教研究的“双重视域融合”范式第71-73页
第三章:新范式之宗教文本视域第73-112页
    一、文本在宗教研究中的地位第73-79页
        1.教义研究与两种宗教社会学第73-78页
        2.教义研究的阻碍因素第78-79页
    二、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客观性第79-86页
        1.文本解读的多元性第79-82页
        2.文本解读的客观性第82-86页
    三、视域融合范式下的宗教文本分析框架第86-112页
        1.宗教的内在同一性第86-90页
        2.宗教的基本原理:“终极实在”、与“神”合一第90-98页
        3.宗教文本的分析框架第98-112页
第四章:新范式之宗教实践者视域第112-167页
    一、“宗教自身”与“宗教实践者”的区分第112-116页
        1.宗教“信徒”与宗教“实践者”第112-113页
        2、对宗教实践者的“人格化”理解第113-116页
    二、宗教实践者的若干类型第116-150页
        1.传统型宗教实践者第116-119页
        2.功利型宗教实践者第119-128页
        3.神秘型宗教实践者第128-136页
        4.教理型宗教实践者第136-149页
        5.实践者类型划分的综合性与发展性第149-150页
    三、宗教实践的各种方式第150-162页
        1.传统宗教功课第150-153页
        2.新型宗教实践方式第153-159页
        3.宗教的个人实践模式第159-162页
    四、文本视域中的宗教实践者第162-167页
第五章:宗教的定位及其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价值第167-197页
    一、宗教的认识与定位第168-178页
        1.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第168-173页
        2.宗教对社会道德的影响第173-176页
        3.宗教的定位第176-178页
    二、宗教流弊及其产生的原因第178-186页
        1.宗教流弊的表现形式第178-181页
        2.宗教信众的教义水平与宗教流弊的预防第181-186页
    三、东方宗教相对于排他性一神教的某些优势第186-190页
        1.人文与理性第187-189页
        2.平等与包容第189-190页
    四、宗教、民族文化复兴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第190-197页
        1.民族复兴的文化需求第191-192页
        2.复兴传统文化的可行性第192-194页
        3.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使命第194-197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7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项目第197-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景制作、空间支配与国家转型:一座北方小城的地志学
下一篇: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