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 2.1 治疗哮喘药品ADR和导致哮喘ADR分析 | 第16-17页 |
| 2.1.1 资料来源 | 第16页 |
| 2.1.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 2.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2.2 哮喘患者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及哮喘控制测试 | 第17-20页 |
| 2.2.1 调查对象 | 第17-18页 |
| 2.2.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2.2.3 调查内容 | 第18-19页 |
| 2.2.4 质量控制 | 第19-20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0-35页 |
| 3.1 治疗哮喘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结果 | 第20-26页 |
| 3.1.1 一般情况 | 第20页 |
| 3.1.2 发生不良反应的性别、年龄情况 | 第20-21页 |
| 3.1.3 转归情况 | 第21-22页 |
| 3.1.4 季节分布情况 | 第22页 |
| 3.1.5 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 第22-23页 |
| 3.1.6 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 | 第23-25页 |
| 3.1.7 用药种类以及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 | 第25-26页 |
| 3.2 治疗哮喘药品ADR和导致哮喘ADR分析 | 第26-33页 |
| 3.2.1 性别、年龄与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 | 第26-27页 |
| 3.2.2 转归情况及既往史、家族史 | 第27-28页 |
| 3.2.3 不良反应季节分布评价 | 第28-29页 |
| 3.2.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或器官评价 | 第29页 |
| 3.2.5 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2.6 药品种类以及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影响 | 第30-31页 |
| 3.2.7 导致哮喘发作的药品种类 | 第31-33页 |
| 3.3 哮喘患者不良反应认知度及哮喘控制测试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35-39页 |
| 4.1 治疗哮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 | 第35-36页 |
| 4.2 治疗哮喘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 | 第36页 |
| 4.3 导致哮喘发作的药品种类 | 第36-37页 |
| 4.4 哮喘患者不良反应知晓程度 | 第37页 |
| 4.5 哮喘患者控制测试 | 第37-39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附录 | 第44-47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