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农业推广 | 第17-18页 |
2.1.2 农业技术推广 | 第18页 |
2.1.3 农技推广服务 | 第18-19页 |
2.1.4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服务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5页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动机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2-23页 |
2.2.4 沟通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农技推广服务经验与启示 | 第25-34页 |
3.1 国外农技推广服务经验 | 第25-29页 |
3.1.1 美国农技推广服务经验 | 第27-28页 |
3.1.2 日本农业推广服务经验 | 第28-29页 |
3.2 国内农技推广服务经验 | 第29-32页 |
3.2.1 以大学为依托的服务模式 | 第30-31页 |
3.2.2“双百工程”服务模式 | 第31页 |
3.2.3 农村科技合作社服务模式 | 第31页 |
3.2.4 科技信息“户”联网服务模式 | 第31-32页 |
3.2.5 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模式 | 第32页 |
3.3 国内外农技推广服务经验对乐清地区的启示 | 第32-34页 |
3.3.1 坚持多方合作原则 | 第32页 |
3.3.2 坚持科技、教育、推广相结合原则 | 第32-33页 |
3.3.3 坚持农民广泛参与原则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4.1 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现有模式运行现状 | 第34-37页 |
4.1.1 行政型模式运行现状 | 第34-35页 |
4.1.2 教育型模式运行现状 | 第35页 |
4.1.3 企业型模式运行现状 | 第35-36页 |
4.1.4 自助型模式运行现状 | 第36-37页 |
4.2 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方法 | 第37-39页 |
4.2.1 大众传播法 | 第37页 |
4.2.2 个别指导法 | 第37-38页 |
4.2.3 集体指导法 | 第38-39页 |
4.3 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典型案例剖析 | 第39-40页 |
第五章 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0-44页 |
5.1 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5.1.1 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 第40页 |
5.1.2 财政经费保障不足 | 第40页 |
5.1.3 推广队伍素质不高 | 第40-41页 |
5.1.4 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 | 第41页 |
5.2 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1-44页 |
5.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 第41-42页 |
5.2.2 管理体制及模式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 第42页 |
5.2.3 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 第42-44页 |
第六章 加强乐清地区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建设的建议 | 第44-46页 |
6.1 加强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建设 | 第44页 |
6.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 | 第44页 |
6.3 强化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 第44-45页 |
6.4 凝聚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力量 | 第45页 |
6.5 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社作用 | 第45-4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7.1 结论 | 第46页 |
7.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