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3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22页 |
1.1.1 传统互联网设计原则面临的问题 | 第17-19页 |
1.1.2 互联网演进与变革思路 | 第19-22页 |
1.2 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1.2.1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 | 第22-27页 |
1.2.2 可重构网络 | 第27-29页 |
1.3 论文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29-31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1-32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2-35页 |
2 二维端到端自治管理模型 | 第35-49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相关工作 | 第36-38页 |
2.3 端到端模型设计 | 第38-46页 |
2.3.1 总体结构 | 第39-41页 |
2.3.2 Agent体系结构 | 第41-43页 |
2.3.3 端系统体系结构 | 第43-44页 |
2.3.4 端系统接入机制 | 第44-46页 |
2.4 试验验证平台与应用场景实例 | 第46-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业务承载与适配分离的新型服务提供模式及实现机制 | 第49-75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业务承载与适配分离的服务提供模式 | 第50-52页 |
3.3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第52-62页 |
3.3.1 网络模型 | 第52-54页 |
3.3.2 服务承载网构建模型 | 第54-57页 |
3.3.3 服务路径构建模型 | 第57-62页 |
3.4 实现机制 | 第62-69页 |
3.4.1 服务承载网的基本构建方法 | 第62页 |
3.4.2 基于跳数约束的服务承载网构建方法 | 第62-68页 |
3.4.3 基于分层图的服务路径构建算法 | 第68-69页 |
3.5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3.5.1 实验环境设置 | 第69-70页 |
3.5.2 实验设计 | 第70页 |
3.5.3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基于敏感度的高效资源补充算法 | 第75-101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基于敏感度的资源补充模型 | 第76-83页 |
4.2.1 敏感度概述 | 第76-78页 |
4.2.2 敏感度计算方法 | 第78-80页 |
4.2.3 资源补充模型 | 第80-83页 |
4.3 启发式资源补充算法 | 第83-90页 |
4.3.1 基线资源补充算法 | 第83-85页 |
4.3.2 基于资源利用率的柔性资源补充算法 | 第85-90页 |
4.4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90-100页 |
4.4.1 实验环境设置 | 第90-91页 |
4.4.2 对比算法与参数设定 | 第91-92页 |
4.4.3 结果与分析 | 第92-97页 |
4.4.4 网络规模对性能的影响 | 第97-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多目标服务路径构建算法 | 第101-126页 |
5.1 引言 | 第101-103页 |
5.2 多目标服务路径构建模型 | 第103-112页 |
5.2.1 网络模型 | 第103-105页 |
5.2.2 形式化描述 | 第105-107页 |
5.2.3 评价体系 | 第107-110页 |
5.2.4 模型构建 | 第110-112页 |
5.3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多目标服务路径构建算法 | 第112-120页 |
5.3.1 离散模型构建 | 第112-114页 |
5.3.2 候选节点和路径评价标准 | 第114-116页 |
5.3.3 算法设计 | 第116-120页 |
5.4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120-124页 |
5.4.1 实验环境设置 | 第120页 |
5.4.2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6 结束语 | 第126-130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26-128页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