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宋学记概览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学记历史、作者及作品收录情况 | 第13-15页 |
一、文体历史回顾 | 第13-14页 |
二、作者群及创作缘起 | 第14页 |
三、作品留存及收录情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学记类别 | 第15-19页 |
一、官学学记与私学学记 | 第15-17页 |
二、应邀之作与主动创作 | 第17-18页 |
三、其他分类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宋学记的思想内容 | 第19-36页 |
第一节 刻之隆碣以告后世 | 第19-24页 |
一、行教化以美风俗 | 第19-20页 |
二、深歌咏以传后世 | 第20-22页 |
三、赞颂功绩与劝勉后人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独尊与合流 | 第24-29页 |
一、学记所显示的儒释道三家的地方境遇 | 第24-26页 |
二、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 | 第26-28页 |
三、对道、佛的评价 | 第28-29页 |
第三节“学”之目的与意义 | 第29-36页 |
一、从功名利禄到修身齐家治国 | 第30-33页 |
二、从一元追求到多元选择 | 第33-34页 |
三、从宏观言说到个体关怀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宋学记的形式与技巧 | 第36-52页 |
第一节 宋学记的表达技巧 | 第36-39页 |
一、叙述、描写、议论手法兼具 | 第36-37页 |
二、多样化的修辞手段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学记中的韵文 | 第39-43页 |
一、四言为主 | 第39-40页 |
二、上古文化基因的显现 | 第40-42页 |
三、韵语使用的目的及效果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宋学记引用分析 | 第43-52页 |
一、引诗分析 | 第44-47页 |
二、引文分析 | 第47-50页 |
三、引经与解经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宋学记的风格特征 | 第52-60页 |
第一节 程式化特征 | 第52-53页 |
一、比较固定的题目 | 第52页 |
二、程式化的结构和内容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宋学记的风格 | 第53-56页 |
一、庄重典雅 | 第53-54页 |
二、骈散兼具 | 第54-55页 |
三、平和冲淡与宏阔华美 | 第55-56页 |
第三节 理想状态的学记 | 第56-60页 |
一、作者之言:因事陈词 | 第56-58页 |
二、批评家之语:深于议论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