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现状和理论问题 | 第12-15页 |
| ·抑郁的认知干预研究 | 第15-16页 |
|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6-19页 |
|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本研究重要意义 | 第17-19页 |
| 2 研究一:不同呈现时间的刺激对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19-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 ·实验设计 | 第21页 |
| ·实验程序 | 第21-22页 |
| ·统计方法 | 第22页 |
| ·研究结果 | 第22-26页 |
| ·两组被试空间线索任务的正确率 | 第22-23页 |
| ·两组被试空间线索任务的反应时 | 第23-25页 |
| ·不同刺激呈现时间下的注意偏向 | 第25-26页 |
| ·讨论和小结 | 第26-29页 |
| 3 研究二:注意指向性对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29-3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 ·研究工具 | 第29页 |
|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 ·实验范式与程序 | 第29-31页 |
|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 ·研究结果 | 第31-34页 |
| ·两组被试空间线索任务的正确率 | 第31页 |
| ·两组被试空间线索任务的反应时 | 第31-33页 |
| ·不同靶刺激类型下的注意偏向 | 第33-34页 |
| ·讨论和小结 | 第34-36页 |
| 4 研究三:不同线索呈现条件对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36-42页 |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 ·刺激材料 | 第36页 |
| ·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 ·实验程序 | 第37-38页 |
|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 ·研究结果 | 第38-39页 |
| ·两组被试情绪stroop 任务的正确率 | 第38页 |
| ·两组被试情绪stroop 任务的反应时 | 第38-39页 |
| ·不同线索呈现条件下的注意偏向 | 第39页 |
| ·讨论和小结 | 第39-42页 |
| 5 研究四:老年抑郁个体注意训练研究 | 第42-45页 |
|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 ·研究程序 | 第42-43页 |
| ·研究结果 | 第43-44页 |
| ·两组被试的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比较 | 第43页 |
| ·两组被试干预前后反应时的比较 | 第43-44页 |
| ·讨论和小结 | 第44-45页 |
| 6 总讨论 | 第45-48页 |
| ·老年抑郁个体的认知易感性——注意偏向特性 | 第45页 |
| ·加工深度和自我联结度对老年抑郁个体的注意偏向影响 | 第45-47页 |
| ·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可变性问题 | 第47页 |
|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47-48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47-48页 |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48页 |
| 7 总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附录A 老年抑郁量表(GDS) | 第55-56页 |
| 附录B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 第56-59页 |
| 附录C 自评抑郁量表(SDS) | 第59-60页 |
| 附录D 被试知情同意书 | 第60-61页 |
| 附录E 实验面孔图片 | 第61-63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