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硅钢片磁特性的测量技术 | 第11-13页 |
| 1-2-2 变压器叠片铁心磁特性的模拟技术 | 第13-14页 |
| 1-2-3 变压器叠片铁心的各种建模技术 | 第14-15页 |
| 1-2-4 P21 基准问题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 1-3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叠片铁心三维涡流场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8-30页 |
| 2-1 T-Ψ-Ψ三维涡流分析方法 | 第18-27页 |
| 2-1-1 T-Ψ-Ψ方法模型和控制方程推导 | 第18-20页 |
| 2-1-2 T--yy 涡流分析方法的矢量伽辽金离散化和非线性处理 | 第20-27页 |
| 2-2 磁性材料各向异性和非线性处理 | 第27-2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基于双爱泼斯坦方圈的硅钢片磁性能测量 | 第30-54页 |
| 3-1 实验设备及性能参数 | 第30-33页 |
| 3-2 三方圈加权法实验原理 | 第33-37页 |
| 3-2-1 双爱泼斯坦方圈测量法 | 第33-34页 |
| 3-2-2 基于双爱泼斯坦方圈的加权处理方法 | 第34-37页 |
| 3-3 角部损耗一致性的验证 | 第37-41页 |
| 3-3-1 角部搭接区的一致性的实验验证 | 第38-39页 |
| 3-3-2 角部搭接区一致性的仿真验证 | 第39-41页 |
| 3-4 不同工况下硅钢片磁性能测量 | 第41-52页 |
| 3-4-1 不同轧制方向下的材料磁性能研究 | 第42-46页 |
| 3-4-2 不同激磁频率下的硅钢片磁性能研究 | 第46-49页 |
| 3-4-3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硅钢片磁性能研究 | 第49-5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基于产品级变压器铁心的电磁性能模拟和工艺系数研究 | 第54-68页 |
| 4-1 产品级铁心模型及实验设备 | 第54-56页 |
| 4-2 产品级铁心模型磁特性和损耗的研究 | 第56-61页 |
| 4-2-1 两产品级铁心磁场分布一致性的验证 | 第56-58页 |
| 4-2-2 产品级铁心模型中段均匀区和角部搭接区的损耗分析 | 第58-60页 |
| 4-2-3 基于双铁心加权处理法测量铁心综合磁性能 | 第60-61页 |
| 4-3 产品级铁心模型的磁性能数值仿真 | 第61-64页 |
| 4-3-1 产品级铁心建模仿真 | 第61-64页 |
| 4-3-2 产品级铁芯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4页 |
| 4-4 产品级变压器铁心工艺系数的测定 | 第64-66页 |
| 4-4-1 产品级铁芯模型工艺系数曲线图 | 第65页 |
| 4-4-2 叠片系数对铁心工艺系数(BF)的影响 | 第65-6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变压器叠片铁心附加铁损实验研究 | 第68-96页 |
| 5-1 镜像法漏磁通补偿装置结构及其参数 | 第68-70页 |
| 5-2 镜像法测量原理和二维数值仿真分析 | 第70-74页 |
| 5-2-1 镜像法测量原理 | 第70-71页 |
| 5-2-2 镜像法测量屏蔽模型的二维仿真分析 | 第71-74页 |
| 5-3 镜像法测量叠片铁心附加铁损实验研究 | 第74-77页 |
| 5-3-1 实验仪器设备及其性能参数 | 第74页 |
| 5-3-2 实验线路 | 第74页 |
| 5-3-3 实验方法 | 第74-77页 |
| 5-4 镜像法测量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77-82页 |
| 5-4-1 结构件损耗测量结果 | 第77-79页 |
| 5-4-2 磁屏蔽磁通测量结果 | 第79-82页 |
| 5-5 变压器磁屏蔽的三维数值仿真 | 第82-95页 |
| 5-5-1 磁屏蔽建模磁各向异性 | 第82-84页 |
| 5-5-2 磁屏蔽建模电各向异性 | 第84-85页 |
| 5-5-3 磁屏蔽模型损耗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85-86页 |
| 5-5-4 磁屏蔽三维建模仿真 | 第86-89页 |
| 5-5-5 仿真计算结果及实验分析 | 第89-95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6-98页 |
| 6-1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96页 |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