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25页 |
·微磨削加工技术研究 | 第11-14页 |
·微尺度切削尺寸效应机理研究 | 第14-17页 |
·基于位错理论的尺寸效应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基于耕犁作用的尺寸效应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超声振动辅助切削机理研究 | 第17-20页 |
·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实验研究 | 第17-18页 |
·超声振动辅助加工断续切削机理研究 | 第18-20页 |
·硬脆材料塑性域去除机理研究 | 第20-23页 |
·磨削加工有效磨粒数研究 | 第23-25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页 |
·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来源 | 第25-26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超声振动端面微磨削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第28-35页 |
·砂轮端面磨粒运动学分析 | 第28-32页 |
·相邻磨粒运动学建模 | 第29-30页 |
·断续磨削条件分析 | 第30-32页 |
·频率系数k对相邻两颗磨粒轨迹位置关系的影响 | 第30-31页 |
·进给—振幅比率 λ 对相邻两颗磨粒轨迹位置关系的影响 | 第31-32页 |
·砂轮端面磨粒动力学分析 | 第32-34页 |
·单颗磨粒速度和加速度建模 | 第32页 |
·磨粒—工件间冲击作用分析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硬脆材料超声振动端面微磨削材料去除机理研究 | 第35-46页 |
·超声振动端面微磨削磨削区域的划分 | 第35-36页 |
·主磨削区材料去除机理 | 第36-42页 |
·单颗磨粒瞬时切削厚度建模 | 第36-38页 |
·超声振动端面微磨削下脆—塑转变机理分析 | 第38-42页 |
·耕犁磨削区材料去除机理 | 第42-43页 |
·滑擦磨削区材料去除机理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硬脆材料超声振动端面微磨削磨削力建模 | 第46-62页 |
·砂轮端面单颗磨粒磨削力建模 | 第46-55页 |
·主磨削区单颗磨粒磨削力建模 | 第46-50页 |
·小于最小磨粒瞬时切削厚度 | 第46-47页 |
·大于最小磨粒瞬时切削厚度 | 第47-49页 |
·大于产生裂纹的临界磨粒瞬时切削厚度 | 第49-50页 |
·耕犁磨削区单颗磨粒磨削力建模 | 第50-51页 |
·滑擦磨削区单颗磨粒磨削力建模 | 第51页 |
·磨削力建模中尺寸效应的考虑 | 第51-55页 |
·砂轮整体磨削力建模 | 第55-61页 |
·端面微磨削有效磨粒数 | 第55页 |
·主磨削区磨削力建模 | 第55-57页 |
·小于最小磨粒瞬时切削厚度 | 第56页 |
·大于最小磨粒瞬时切削厚度 | 第56-57页 |
·大于产生裂纹的临界磨粒瞬时切削厚度 | 第57页 |
·耕犁磨削区磨削力建模 | 第57-59页 |
·滑擦磨削区磨削力建模 | 第59-60页 |
·砂轮整体磨削力建模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超声振动端面微磨削实验研究 | 第62-76页 |
·超声振动端面微磨削试验平台设计 | 第62-64页 |
·超声振动端面微磨削实验设计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73页 |
·加工参数对磨削力和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65-69页 |
·超声振动参数和磨削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65-67页 |
·超声振动参数和磨削参数对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67-69页 |
·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69-71页 |
·断续磨削条件的验证分析 | 第71-73页 |
·从磨削力角度对断续切削条件的验证分析 | 第71-72页 |
·从加工表面形貌角度对断续切削条件的验证分析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6-80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77页 |
·对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思考和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