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WS的光伏微网分布式监控架构与智能服务方法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微网的结构和特征 | 第12-14页 |
| ·微网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微网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微网监控技术以及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监控系统概念和特点 | 第17-19页 |
| ·微网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监控网络服务和协议 | 第20-2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第2章 DPWS与分布式微网监控构架 | 第25-37页 |
| ·DPWS技术概述 | 第25-30页 |
| ·DPWS协议栈 | 第26-30页 |
| ·DPWS实现原理 | 第30-33页 |
| ·DPWS微网监控架构与服务 | 第33-36页 |
| ·DPWS系统网络架构 | 第33-34页 |
| ·系统层次服务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关键模块设计与开发 | 第37-50页 |
| ·开发环境搭建 | 第37-39页 |
| ·设备结点的设计和开发 | 第39-47页 |
| ·设备模型的设计和开发 | 第40-43页 |
| ·托管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 第43-47页 |
| ·控制结点的设计和开发 | 第47-49页 |
| ·控制结点设备模型 | 第47-48页 |
| ·服务调用存根和调用处理框架的实现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自适应服务方法 | 第50-62页 |
| ·结点数据交互 | 第50-53页 |
| ·端点引用和消息绑定 | 第50-51页 |
| ·设备数据交互 | 第51-53页 |
| ·设备服务的发现 | 第53-57页 |
| ·服务发现模式 | 第53-54页 |
| ·设备端运行流程 | 第54-55页 |
| ·控制端服务发现 | 第55-57页 |
| ·事件订阅服务 | 第57-61页 |
| ·事件发布/订阅模型 | 第57-58页 |
| ·事件源的定义和实现 | 第58-59页 |
| ·事件的订阅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62-88页 |
| ·光伏发电建模 | 第62-71页 |
|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 第62-63页 |
| ·光伏电池的仿真建模 | 第63-65页 |
| ·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跟踪 | 第65-70页 |
| ·光伏并网模型 | 第70-71页 |
| ·风力发电机的建模 | 第71-75页 |
| ·并网风力发电机构成和原理 | 第71页 |
| ·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的分类 | 第71-73页 |
| ·双馈型异步风力发电机模型 | 第73-75页 |
| ·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并网 | 第75页 |
| ·蓄电池的建模 | 第75-77页 |
| ·蓄电池关键参数 | 第75-77页 |
| ·蓄电池仿真模型 | 第77页 |
| ·蓄电池的并网 | 第77页 |
| ·微网系统的建模 | 第77-78页 |
| ·SIMULINK与VC++的通信 | 第78-80页 |
| ·S-函数编程框架 | 第79页 |
| ·数据通讯设计模型 | 第79-80页 |
| ·仿真实验验证 | 第80-87页 |
| ·设备功能模块划分 | 第80-81页 |
| ·仿真验证 | 第81-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 ·总结 | 第88-89页 |
| ·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