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第一章 棉花黄萎病及其致病菌 | 第12-18页 |
1 棉花黄萎病及发病症状 | 第12页 |
2 黄萎病菌的特性和危害 | 第12-14页 |
·棉花黄萎病菌及其特性 | 第12-13页 |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 | 第13-14页 |
3 黄萎病菌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4-18页 |
·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 | 第14-15页 |
·黄萎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5页 |
·黄萎病菌的基因组测序 | 第15-18页 |
第二章 Rac1蛋白,Cla4蛋白及NADPH氧化酶 | 第18-26页 |
1 Rac1蛋白的相关介绍 | 第18-21页 |
·小G蛋白的分类和功能 | 第18-19页 |
·Rho族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19-20页 |
·Rac亚家族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 Cla4的相关介绍 | 第21-22页 |
·蛋白激酶及PAK家族 | 第21-22页 |
·Cla4蛋白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3 NADPH氧化酶的相关介绍 | 第22-26页 |
·ROS的作用 | 第22-23页 |
·Nox家族蛋白 | 第23-24页 |
·真菌中Nox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6-82页 |
第三章 大丽轮枝菌中VdRac1及VdCla4的功能研究 | 第26-70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42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9页 |
·供试载体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42页 |
·基因序列的获得和分析 | 第29-30页 |
·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30-31页 |
·病菌基因组RNA的提取和反转 | 第31-32页 |
·Southern blot | 第32-35页 |
·基因敲除载体和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农杆菌介导的黄萎病菌遗传转化过程 | 第36-40页 |
·各菌株的表型观察和生长速度测定 | 第40页 |
·基因缺失突变体孢子产量的测定 | 第40页 |
·基因缺失突变体孢子和菌丝的显微观察 | 第40-41页 |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致病力检测 | 第41页 |
·各菌株根部附着能力和穿透能力的检测 | 第41页 |
·酵母互作分析 | 第41-42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2-64页 |
·黄萎病菌中VdRac1和VdCla4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2-45页 |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 第45-50页 |
·基因敲除载体的验证 | 第45-46页 |
·基因缺失突变体△Vdrac1和△Vdcla4的获得及验证 | 第46-50页 |
·基因回补菌株的获得 | 第50页 |
·VdRac1和VdCla4对黄萎病菌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VdRac1和VdCla4对黄萎病菌孢子产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VdRac1和VdCla4对黄萎病菌的孢子及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54-55页 |
·VdRac1和VdCla4对黄萎病菌菌丝发育过程的影响 | 第55-56页 |
·Vdrac1和Vdcla4对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56-58页 |
·VdRac1的缺失对植物抗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Vdrac1和Vdcla4在黄萎病菌对植物根部附着力方面的作用 | 第60-61页 |
·Vdrac1和Vdcla4在黄萎病菌对植物表皮穿透力方面的作用 | 第61页 |
·Vdrac1和Vdcla4对黄萎病菌在植物内繁殖生长能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VdRac1和VdCla4的酵母互作实验 | 第62-64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64-70页 |
·VdRac1是典型的Rho族蛋白 | 第64页 |
·VdRac1影响黄萎病菌的产孢能力是有条件的 | 第64-65页 |
·VdRac1影响黄萎病菌孢子和菌丝的极性生长 | 第65-66页 |
·VdRac1严重影响黄萎病菌的致病力 | 第66页 |
·VdCla4是一个PAK激酶 | 第66-67页 |
·VdCla4可能是处于VdRac1下游的effector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大丽轮枝菌中VdNox1及VdNox2的功能研究 | 第70-82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0-72页 |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基因序列的获得和分析 | 第70页 |
·基因敲除载体和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 | 第70-71页 |
·突变体的获得及功能分析 | 第71-72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72-80页 |
·黄萎病菌中VdNox1和VdNox2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72-74页 |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74-76页 |
·基因回补突变体的获得 | 第76页 |
·VdNox1和VdNox2对黄萎病菌形态的影响 | 第76-77页 |
·VdNox1和VdNox2对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77-79页 |
·VdNox1和VdNox2与VdRac1的酵母互作 | 第79-80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80-82页 |
·基因回补菌株VdNOX1-comm的菌落形态异常的原因 | 第80-81页 |
·VdRac1与VdNox1和VdNox2之间是否相互作用 | 第81-82页 |
全文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本文所使用引物序列 | 第94-96页 |
已递交及发表论文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