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青藏高原隆升演化历史和动力学机制 | 第12-15页 |
·青藏高原隆升演化历史 | 第12-13页 |
·青藏高原隆升与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 第13-15页 |
·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断裂对高原隆升动力学约束 | 第15-19页 |
·青藏高原现今GPS地壳形变研究 | 第19-32页 |
·青藏高原及周边GPS地壳形变观测 | 第19-25页 |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阿尔金断裂GPS观测及滑动速率研究 | 第25-29页 |
·印度次大陆与喜马拉雅地区的GPS观测研究 | 第29-32页 |
·阿尔金断裂中段、祁漫塔格及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地区构造背景 | 第32-34页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34-40页 |
·青藏高原北缘、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6页 |
·青藏高原北部、南部和西南部地壳减薄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6页 |
·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突破点 | 第36-37页 |
·论文研究工作量 | 第37-40页 |
第二章 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断裂中段区域构造、深部构造环境 | 第40-52页 |
·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变形、新生代断裂带演化的争论 | 第40-43页 |
·青藏高原北部主要造山带的研究历史 | 第43-47页 |
·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深部构造环境 | 第47-50页 |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活动断裂分布、山脉隆升与构造盆地 | 第50-52页 |
第三章 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断裂中段连续GPS观测网络构建 | 第52-64页 |
·跨阿尔金断裂中段连续GPS观测网络设计 | 第52-55页 |
·连续GPS台站观测桩设计、架设技术方法 | 第55-58页 |
·连续GPS站点建设过程及描述 | 第58-64页 |
第四章 阿尔金断裂中段连续GPS观测网络数据处理、时间序列分析及误差分析 | 第64-102页 |
·GPS数据处理 | 第64-69页 |
·天线相位中心模型 | 第64-65页 |
·潮汐模型 | 第65-66页 |
·大气折射模型 | 第66页 |
·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 | 第66-67页 |
·参考框架及其实现 | 第67-69页 |
·区域参考框架实现 | 第69-71页 |
·GAMIT/GLOBK软件基本工作原理 | 第71-73页 |
·阿尔金断裂中段连续GPS数据预处理 | 第73-74页 |
·阿尔金断裂中段连续GPS观测网络的数据处理 | 第74-76页 |
·单日松弛解解算 | 第74-75页 |
·单日松弛解合并到全球框架下 | 第75-76页 |
·连续GPS台站时间序列分析及误差分析 | 第76-98页 |
·“大尺度”连续GPS台站位置时间序列的相关噪声分析 | 第76-77页 |
·单台站GPS在ITR2008框架的时间序列、及移除线性趋势后的周年半周年项拟合时间序列图 | 第77-86页 |
·塔里木盆地内部站点间相对运动的季节项变化分析 | 第86-88页 |
·柴达木盆地内部站点间相对运动的季节项变化 | 第88-91页 |
·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之间台站相对位移时间序列分析 | 第91-93页 |
·单GPS台站时间序列频谱分析 | 第93-98页 |
·跨阿尔金断裂中段的连续GPS速度场 | 第98-102页 |
·ITRF2008框架下的速度场 | 第98-99页 |
·塔里木刚性块体参考框架下的阿尔金中段观测网络速度场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中段及其周边断裂运动学模型反演数值模拟 | 第102-142页 |
·震间形变位错理论 | 第102-111页 |
·弹性空间断裂位错数值模拟 | 第102-107页 |
·弹性-黏弹性介质地震周期数值模拟 | 第107-111页 |
·青藏高原北部跨阿尔金断裂GPS观测剖面 | 第111-113页 |
·阿尔金断裂中部(90oE)连续GPS观测速度结果 | 第111-112页 |
·阿尔金断裂车尔臣河段(86oE)GPS速度场 | 第112-113页 |
·阿尔金断裂二维弹性模型反演 | 第113-118页 |
·弹性深位错模型反演 | 第113-115页 |
·弹性-黏弹性位错模型反演 | 第115-118页 |
·阿尔金断裂三维块体模型构建与反演计算 | 第118-142页 |
·Okada弹性计算程序 | 第119-121页 |
·GPS数据反演跨阿尔金断裂西段青藏高原北部与塔里木盆地地壳介质差异 | 第121-131页 |
·应用后向滑移“Back slip”的三维线弹性块体模型研究青藏高原北缘、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块体运动 | 第131-13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37-142页 |
第六章 青藏高原西北部阿尔金断裂西段构造地貌与地壳形变特征 | 第142-154页 |
·青藏高原西北部构造环境 | 第142-143页 |
·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断裂分布 | 第143-144页 |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 第144-146页 |
·GPS速度场分析与震源机制解讨论 | 第146-150页 |
·青藏高原西部GPS速度场分析 | 第147-148页 |
·青藏高原西部震源机制解揭示构造运动环境 | 第148-150页 |
·2014年于田 7.3 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区域地貌形态关系分析 | 第150-153页 |
·2014年 7.3 级地震及余震分布、发震构造关系讨论 | 第150-151页 |
·火山地貌、现代冰川侵蚀与区域地形地貌分布 | 第151页 |
·克尔牙张性裂谷拉张环境的形成机制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 第151-15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53-154页 |
第七章 GPS观测青藏高原北部与南部的地壳减薄过程 | 第154-164页 |
·青藏高原地壳减薄过程及争论的科学背景 | 第154-155页 |
·GPS速度场及其揭示的含意 | 第155-156页 |
·青藏高原应变率场计算 | 第156-15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59-164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4-168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 第164-165页 |
·论文主要创新工作 | 第165-166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工作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0页 |
作者简介 | 第180页 |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第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