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综述 易水学派学术源流及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3-18页 |
1. 易水学派学术源流考镜 | 第13-14页 |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传承关系 | 第13页 |
·易水学派学术内容发展脉络 | 第13-14页 |
2.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4-18页 |
·张元素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4-15页 |
·李杲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5页 |
·罗天益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5-16页 |
·薛己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6页 |
·张介宾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6页 |
·赵献可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6-17页 |
·李中梓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7页 |
·张璐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7页 |
·高鼓峰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 第17-18页 |
文献调研 基于现代文献的易水学派研究特征分析 | 第18-4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检索 | 第18-19页 |
·数据提取 | 第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35页 |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 第19-20页 |
·文献分布规律分析 | 第20-22页 |
·发文机构及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 第23-25页 |
·作者分布规律分析 | 第25-27页 |
·关键词频次分析 | 第27-29页 |
·易水学派研究方向的趋势分析 | 第29-31页 |
·关键词词频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易水学派研究特征的关联规则分析 | 第32-35页 |
3. 讨论 | 第35-38页 |
·易水学派研究文献外部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易水学派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 第36-38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前言 | 第41-4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42-53页 |
·数据收集 | 第42-48页 |
·信息采集 | 第48-49页 |
·数据规范处理 | 第49-50页 |
·数据统计 | 第50-5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52-53页 |
2. 研究结果 | 第53-114页 |
·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方药总体情况 | 第53-55页 |
·高频方剂使用情况 | 第54页 |
·高频药物使用情况 | 第54-55页 |
·易水学派各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用药情况比较 | 第55-101页 |
·各医家治疗脾胃病用药的总体情况比较分析 | 第55-62页 |
·各医家治疗胃痛用药情况比较分析 | 第62-68页 |
·各医家治疗痞满用药情况比较分析 | 第68-73页 |
·各医家治疗呕吐用药情况比较分析 | 第73-78页 |
·各医家治疗腹痛用药情况比较分析 | 第78-84页 |
·各医家治疗泄泻用药情况比较分析 | 第84-89页 |
·各医家治疗痢疾用药情况比较分析 | 第89-95页 |
·各医家治疗便秘用药情况比较分析 | 第95-101页 |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用药相似性比较 | 第101-112页 |
·基于单味药物的用药相似性分析 | 第101-105页 |
·基于药物组合的用药相似性分析 | 第105-112页 |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2-114页 |
3. 讨论 | 第114-127页 |
·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整体遣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内涵 | 第114-120页 |
·常用方剂 | 第114-115页 |
·常用药物 | 第115-116页 |
·常用药物组合 | 第116-120页 |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遣方用药特色及学术思想嬗变 | 第120-125页 |
·张元素的学术传承 | 第120-121页 |
·李杲的学术传承 | 第121-123页 |
·薛己的学术传承 | 第123-124页 |
·张璐的学术继承 | 第124-125页 |
·夹角余弦相似度在医家相似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5-127页 |
结语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
个人简历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