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综述一 脾虚证模型的复制 | 第13-20页 |
1 苦寒泻下法 | 第13-14页 |
2 偏食法 | 第14页 |
3 饮食失节 | 第14-15页 |
4 复合方法 | 第15-17页 |
5 西药或辐射损伤法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0页 |
综述二 脾虚现代内涵的研究 | 第20-32页 |
1 脾虚与消化系统 | 第20-21页 |
2 脾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 第21-22页 |
3 脾虚与免疫系统 | 第22-23页 |
4 脾虚与血液及流变学 | 第23-24页 |
5 脾虚与生殖系统 | 第24页 |
6 脾虚与运动系统 | 第24-25页 |
7 其它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32-56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1 材料 | 第33-36页 |
2. 方法 | 第36-38页 |
3 结果 | 第38-49页 |
·不同健脾方对脾虚证模型大鼠外观表征及神经功能态的作用比较 | 第38-43页 |
·不同健脾方对脾虚证模型大鼠胃肠、甲状腺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不同健脾方对脾虚模型大鼠水盐代谢及水转运的作用比较 | 第45-47页 |
·不同健脾方对脾虚证大鼠骨骼肌变化及健脾三方的作用比较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6页 |
·学术背景与研究思路 | 第49页 |
·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系统评价 | 第49-52页 |
·健脾三方对脾虚证模型的作用及其异同 | 第52-54页 |
·基于方证关系对健脾三方功效的认识 | 第54-55页 |
·关于“方证异同”现象的认识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