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6页 |
·地质地貌 | 第14-15页 |
·气候特征 | 第15页 |
·土壤 | 第15页 |
·生物资源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16-17页 |
·幼苗样方设置与调查 | 第17页 |
·土壤取样与化验 | 第17-19页 |
第3章 幼苗物种多样性自然恢复动态规律 | 第19-28页 |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研究结果 | 第19-24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物种组成 | 第19-21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物种多样性累积速率 | 第21页 |
·不同恢复阶段功能群的变化 | 第21-23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群落组成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 第23-24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高度的变化 | 第2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24-27页 |
·幼苗层物种恢复速率与物种组成动态 | 第24-25页 |
·不同功能群的恢复动态 | 第25-27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高度的变化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幼苗功能性状自然恢复动态规律 | 第28-3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幼苗样本采集 | 第28页 |
·功能性状指标及测定 | 第28-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研究结果 | 第30-33页 |
·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0-31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功能性状分析 | 第31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功能多样性变化动态 | 第31-32页 |
·幼苗不同叶习性功能性状的变化 | 第32-33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3-37页 |
·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 | 第33-34页 |
·幼苗功能性状的恢复动态 | 第34-35页 |
·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动态 | 第35-36页 |
·不同叶习性功能性状的变化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幼苗层和成年树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关系 | 第38-44页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功能性状采集与测定 | 第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幼苗和成年树群落水平功能性状之间的差异 | 第39页 |
·幼苗层与成年树在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关系 | 第39-40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与成年树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1-43页 |
·幼苗层与成年树在群落水平功能性状上的关系 | 第41-42页 |
·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与成年树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动态变化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