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概述 | 第11-15页 |
| ·ABRE类元件的研究 | 第11-12页 |
| ·AC-box的研究 | 第12页 |
| ·W-box的研究 | 第12-13页 |
| ·G-box的研究 | 第13页 |
| ·DRE元件的研究 | 第13页 |
| ·MYB元件的研究 | 第13-14页 |
| ·MYC元件的研究 | 第14页 |
| ·NAC元件的研究 | 第14页 |
| ·GCC-box的研究 | 第14-15页 |
| ·酵母单杂技术 | 第15-17页 |
| ·酵母单杂交的原理 | 第15页 |
| ·酵母单杂交文库构建 | 第15-16页 |
| ·酵母单杂交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转录因子结构与功能 | 第17-18页 |
| ·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转录因子 | 第18-19页 |
| ·杨树木质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毛白杨木质部概述 | 第19-20页 |
| ·毛白杨木质部基因工程 | 第20-22页 |
| ·杨树转基因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 ·本实验室的木质部特异性表达元件及杨树转基因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2 毛白杨木质部特异性调控元件的诱饵质粒的构建及转化酵母 | 第24-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24页 |
|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 ·毛白杨木质素合成相关元件ABRE-BOX、AC-BOX及W-BOX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25-29页 |
| ·用含ABRE-box、AC-box及W-box的引物扩增GUS片段 | 第25-26页 |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6页 |
| ·PCR产物与pMD 19-T载体连接 | 第26-27页 |
| ·构建pAbAi诱饵载体 | 第27-29页 |
| ·诱饵载体转化酵母Y1HGOLD菌株及其敏感性实验 | 第29-31页 |
| ·酵母Y1HGold感受态的制备 | 第29页 |
| ·诱饵质粒pAbAi-AC/ABRE/W转化酵母 | 第29-30页 |
| ·转化子的鉴定及保菌 | 第30-31页 |
| ·酵母Y1HGold[pAC/ABRE/W-AbAi]对AbA敏感性实验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诱饵载体pABRE/AC/W-GUS-AbAi的构建 | 第31-32页 |
| ·诱饵载体转化酵母Y1HGold | 第32-35页 |
| 3 酵母CDNA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 第35-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菌株及质粒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合成用于构建文库的CDNA | 第35-38页 |
| ·植物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 ·磁珠法分离mRNA | 第36-37页 |
| ·双链cDNA的合成 | 第37-38页 |
| ·酵母单杂交建库及筛选 | 第38-40页 |
| ·酵母Y1HGold[pAC-AbAi]感受态的制备 | 第38页 |
| ·酵母cDNA文库的建立与筛选 | 第38-39页 |
| ·阳性菌株的鉴定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 ·用于构建文库的cDNA合成 | 第40-41页 |
| ·酵母单杂交文库构建 | 第41-48页 |
| 4 PTOZF基因对毛白杨的转化 | 第48-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植物材料 | 第48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48页 |
|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48页 |
|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 ·农杆菌叶盘法转化毛白杨 | 第49-51页 |
| ·741毛白杨组织继代培养 | 第49-50页 |
| ·毛白杨叶片敏感性实验 | 第50页 |
| ·农杆菌介导的侵染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 ·PTOZF基因转741毛白杨的初步分子检测 | 第51-54页 |
| ·CTAB法提取741毛白杨基因组DNA | 第51-52页 |
|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讨论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