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设计论文--交通用地下建筑论文

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出入口城市综合体情景设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城镇化背景下,地铁建设为旧城保护和更新带来机遇和挑战第11-12页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寻找旧城肌理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可能性第12页
     ·全球化背景下,探索轨道交通综合体建设的多元化途径第12-13页
   ·项目背景与研究对象第13-16页
     ·地段背景:大隆福寺地区第13-14页
     ·项目定位:文化商业综合体第14-15页
     ·研究对象:从地铁综合体出发辐射周边的整体城市设计第15-16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8页
     ·时态调研和一手资料阅读相结合第16页
     ·城市案例的跨尺度类型学比较第16-17页
     ·建立于不确定因素的情景规划第17页
     ·目标导向的综合化建筑设计第17-18页
   ·相关研究与论文创新点第18-23页
     ·旧城更新模式相关研究第18-20页
     ·北京旧城地铁建设相关研究第20页
     ·地铁城市综合体相关研究第20-21页
     ·相关法规第21-22页
     ·论文创新点第22-23页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功能要素:大隆福寺地区设计诸问题第24-44页
   ·发展困境:大隆福寺地区发展综述第24-29页
     ·历史沿革:三起三落第24-26页
     ·现状调查:衰败街区第26-28页
     ·未来发展定位:朝阜线重要节点第28-29页
   ·文化流失:多元文化的消失与功能的单一化第29-33页
     ·大院文化第29-31页
     ·官盐文化第31页
     ·小吃文化第31-32页
     ·旧书集市文化第32-33页
     ·影剧院文化第33页
   ·保护争议:大隆福寺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概况第33-37页
     ·旧城肌理的保护现状与拆迁情况第33-35页
     ·文保范围的界定争议第35-36页
     ·旧城肌理历史文化价值的界定第36-37页
   ·建设矛盾:地铁综合体建设的相关要求第37-42页
     ·地铁建设情况第37-38页
     ·地铁噪声控制第38-39页
     ·施工临时占地要求第39-41页
     ·地铁与商业合建的要求第41-42页
   ·利益多元: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第42-43页
     ·地铁建设相关部门第42页
     ·大隆福寺地区相关单位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类型要素: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第44-77页
   ·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概念界定第44页
   ·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空间演变第44-49页
     ·第一阶段:旧城站内功能混合空间第44-45页
     ·第二阶段:旧城地下线性商业空间第45-46页
     ·第三阶段:旧城交通枢纽立体化空间第46-47页
     ·第四阶段:旧城城市综合体空间第47-49页
   ·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混合类型第49-58页
     ·S:嵌入式 /单体式第49-50页
     ·M:共生式 /景观式第50-53页
     ·L:枢纽式 /开放式第53-55页
     ·XL:组合式 /群落式第55-58页
   ·北京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混合类型分析第58-67页
     ·旧城内整体概况第58-59页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混合类型全样本分析第59-61页
     ·入站方式及附属建筑第61-63页
     ·单体式:标准型、特异型第63页
     ·嵌入式: 2 号线雍和宫站C出口、6 号线南锣鼓巷站A出口第63-64页
     ·共生式: 2 号线积水潭站B、C出口第64-65页
     ·开放式: 8 号线南锣鼓巷站E出口、8 号线什刹海站A出口第65-67页
   ·京都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混合类型分析第67-76页
     ·京都与北京地铁城市综合体的可比性第67-69页
     ·京都城市整体情况第69-70页
     ·美观地区混合类型全样本分析第70-71页
     ·嵌入式 &共生式第71-72页
     ·一体式第72-73页
     ·组合式:河原町 -乌丸 -四条站第73-75页
     ·比较分析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四个情景:大隆福寺地区的情景规划框架第77-98页
   ·“情景规划”方法的引入第77-86页
     ·情景规划的理论内涵与概念辨析第77-80页
     ·情景规划引入本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80页
     ·城市设计中的情景规划应用第80-83页
     ·TAIDA~(TM):情景规划方法及其步骤第83-85页
     ·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情景规划方法总结第85-86页
   ·跟踪:大隆福寺地区的驱动力分析第86-90页
     ·主要确定性因素第86-88页
     ·主要不确定因素第88-90页
   ·分析:分析变化并制定四个情景第90-92页
     ·趋势间的相互关系第90页
     ·驱动力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排序第90-91页
     ·构建情景逻辑主线第91-92页
   ·想象:四个愿景目标的建立第92-96页
     ·情景一:微山谷第92-94页
     ·情景二:共生·再生第94-95页
     ·情景三:隆福寺 2.0第95-96页
     ·情景四:深远街市第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5章 情景一:微山谷第98-109页
   ·情景书写第98-100页
     ·更新模式:集中式“休克疗法 ‖第98-99页
     ·混合类型:组合式地铁城市综合体第99-100页
   ·相关案例第100-102页
     ·京都火车站第100-101页
     ·北京侨福芳草地第101-102页
   ·空间策略第102-106页
     ·城市层面:现代慢轴 +传统快轴第102-105页
     ·建筑层面:连续开放的街道界面 +多样并置的建筑单元第105页
     ·身体层面:缩尺空间 +扩尺空间第105-106页
   ·目标评价第106-109页
     ·项目指标第106-108页
     ·效益评估第108-109页
第6章 情景二:共生·再生第109-123页
   ·情景书写第109-111页
     ·更新模式:修补式“自发营造 ‖第109-110页
     ·混合类型:共生式地铁城市综合体第110-111页
   ·相关案例第111-115页
     ·卡拉卡斯Metro Cable第111-114页
     ·苏黎世Zurich Stadelhofen火车站第114-115页
   ·空间策略第115-119页
     ·城市层面:立体步行网 +城市功能集第115-117页
     ·建筑层面:城市农业 +多孔庭院第117-118页
     ·身体层面:自发建造 +街道尺度第118-119页
   ·目标评价第119-123页
     ·项目指标第119-121页
     ·效益评估第121-123页
第7章 情景三:隆福寺 2.0第123-134页
   ·情景书写第123-125页
     ·更新模式:拼贴式“文脉回归 ‖第123-124页
     ·混合类型:开放式地铁城市综合体第124-125页
   ·相关案例第125-128页
     ·成都远洋太古里第125-127页
     ·东京代官山Sarugaku购物中心第127-128页
   ·空间策略第128-132页
     ·城市层面:大院空间疏导 +庙会开放广场第128-129页
     ·建筑层面:建筑记忆转化 +当代艺术群落第129-131页
     ·身体层面:下沉院落景观 +公共活动单元第131-132页
   ·目标评价第132-134页
     ·项目指标第132-133页
     ·效益评估第133-134页
第8章 情景四:深远街市第134-143页
   ·情景书写第134-136页
     ·更新模式:局部式“肌理织补 ‖第134-135页
     ·混合类型:嵌入式地铁城市综合体第135-136页
   ·相关案例第136-138页
     ·里斯本Baixa-Chiado地铁站第136-137页
     ·慕尼黑Marienplaz地铁站扩建第137-138页
   ·空间策略第138-142页
     ·城市层面:院落肌理再造 +步行街市空间第138-139页
     ·建筑层面:标准化地铁合建 +多尺度业态混合第139-140页
     ·身体层面:几何单元模块组合 +传统材料创造型运用第140-142页
   ·目标评价第142-143页
     ·项目指标第142页
     ·效益评估第142-143页
第9章 结论及建议第143-146页
   ·研究结论及建议第143-145页
   ·研究不足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附录A:北京旧城文保区内各地铁站调研资料第151-195页
附录B:京都“美观地区”各地铁站调研资料第195-216页
附录C:设计图纸第216-22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最大化期望的多目标设计
下一篇:黄水管道结垢特性分析及源分离排水系统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