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伊春地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岩浆、流体与成矿作用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6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伊春地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22页 |
| ·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2-26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37页 |
| ·地层 | 第27-29页 |
| ·下元古界(Pt_1) | 第27页 |
| ·中元古界(Pt_2) | 第27页 |
| ·上元古界(Pt_3) | 第27页 |
| ·古生界(Pz) | 第27-28页 |
| ·中生界(Mz) | 第28-29页 |
| ·新生界(Cz) | 第29页 |
| ·构造 | 第29-32页 |
| ·EW向构造 | 第31页 |
| ·SN向构造 | 第31页 |
| ·NE向压性线性构造 | 第31-32页 |
| ·NW向构造 | 第32页 |
| ·NNE向构造 | 第32页 |
| ·岩浆岩 | 第32-34页 |
| ·侵入岩 | 第32-33页 |
| ·火山岩 | 第33-34页 |
| ·区域矿产 | 第34页 |
|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 第34-37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7-56页 |
| ·高松山金矿床 | 第37-42页 |
| ·地层 | 第37页 |
| ·构造 | 第37-38页 |
| ·岩浆岩 | 第38页 |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38页 |
| ·矿石类型 | 第38-39页 |
| ·矿石物质组分 | 第39页 |
| ·矿石组构 | 第39-42页 |
| ·围岩蚀变 | 第42页 |
| ·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 | 第42页 |
| ·东安金矿床 | 第42-48页 |
| ·地层 | 第42-43页 |
| ·构造 | 第43页 |
| ·岩浆岩 | 第43-44页 |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44页 |
| ·矿石类型 | 第44-45页 |
| ·矿石物质组分 | 第45页 |
| ·矿石组构 | 第45-47页 |
| ·围岩蚀变 | 第47页 |
| ·成矿期、成矿阶段 | 第47-48页 |
| ·团结沟金矿床 | 第48-54页 |
| ·地层 | 第48-49页 |
| ·构造 | 第49-50页 |
| ·岩浆岩 | 第50页 |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50页 |
| ·矿石类型 | 第50-51页 |
| ·矿石物质组分 | 第51-52页 |
| ·矿石组构 | 第52-54页 |
| ·围岩蚀变 | 第54页 |
| ·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4 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 | 第56-92页 |
|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56-58页 |
| ·侵入岩 | 第58-75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58-59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66页 |
| ·成岩时代 | 第66-75页 |
| ·火山岩 | 第75-90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75-79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79-86页 |
| ·成岩时代 | 第86-90页 |
| ·小结 | 第90-92页 |
| 5 岩浆起源、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92-103页 |
| ·侵入岩岩浆起源、演化与成岩环境 | 第92-96页 |
| ·岩石成因类型 | 第92-94页 |
| ·岩浆源区特征 | 第94-95页 |
| ·构造背景 | 第95-96页 |
| ·火山岩岩浆起源、演化与成岩环境 | 第96-100页 |
| ·岩浆分异与演化 | 第96-98页 |
| ·岩浆源区特征 | 第98-100页 |
| ·构造背景 | 第100页 |
| ·成岩时代及区域构造演化 | 第100-102页 |
| ·早-中侏罗世(200 Ma~170 Ma) | 第101页 |
| ·早白垩世(130 Ma~100 Ma) | 第101-102页 |
| ·成岩成矿关系 | 第102-103页 |
| 6 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 | 第103-119页 |
|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103-104页 |
| ·测试结果 | 第104-115页 |
| ·高松山金矿床 | 第104-108页 |
| ·东安金矿床 | 第108-111页 |
| ·团结沟金矿床 | 第111-115页 |
| ·流体性质与来源 | 第115-117页 |
| ·高松山金矿床 | 第115-116页 |
| ·东安金矿床 | 第116页 |
| ·团结沟金矿床 | 第116-117页 |
| ·成矿机制 | 第117-118页 |
| ·高松山金矿床 | 第117页 |
| ·东安金矿床 | 第117页 |
| ·团结沟金矿床 | 第117-118页 |
| ·小结 | 第118-119页 |
| 7 矿床成因与区域成矿系统 | 第119-125页 |
| ·矿床成因 | 第119-123页 |
| ·高松山金矿床 | 第119页 |
| ·东安金矿床 | 第119-120页 |
| ·团结沟金矿床 | 第120-123页 |
| ·区域成矿系统 | 第123-125页 |
| 8 结论 | 第125-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4页 |
| 附录 | 第144-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