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研究 | 第13页 |
(二)实地考察 | 第13页 |
(三)历史研究 | 第13页 |
(四)定性研究 | 第13页 |
(五)个案研究 | 第13页 |
(六)实证研究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潮剧团前身及潮州市潮剧团建制与发展概述 | 第14-33页 |
第一节 潮剧戏班运营历史探寻 | 第14-20页 |
一、潮剧戏班的组织概况 | 第14-15页 |
二、潮剧戏班内部组织分工概述 | 第15-18页 |
(一)职员部分 | 第15-16页 |
(二)乐工部分 | 第16页 |
(三)伶工部分通称“出棚面” | 第16-18页 |
三、潮剧戏班的童伶制度 | 第18-19页 |
四、潮剧戏班的演出市场 | 第19-20页 |
(一)游神赛会请戏 | 第19-20页 |
(二)节日时令请戏 | 第20页 |
(三)喜庆请戏 | 第20页 |
(四)神诞请戏 | 第20页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潮剧戏班的首次改革 | 第20-23页 |
一、潮剧进行改人、改制、改戏三项改革 | 第21-22页 |
二、潮剧团实行工人(艺人)民主管理阶段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潮州市潮剧团的建制与初期运营概况 | 第23-28页 |
一、潮州市潮剧团的建制过程 | 第23-25页 |
(一)正天香潮剧团 | 第23页 |
(二) 稻香潮剧团 | 第23-24页 |
(三)合二为一的潮安潮剧团 | 第24页 |
(四)潮州市潮剧团 | 第24-25页 |
二、潮州市潮剧团建制初期的运营概况 | 第25-28页 |
(一)潮州市潮剧团建团初期运营概况 | 第25页 |
(二)潮州市潮剧团演出概况 | 第25-27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潮剧团的运营概况 | 第27-28页 |
第四节 新时期潮州市潮剧团的运营概况 | 第28-33页 |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潮州市潮剧团概况 | 第28页 |
二、拓展新的舞台传播空间,潮剧团经营模式向市场经济迈进 | 第28-30页 |
(一)“广场戏”的复兴 | 第28-29页 |
(二)潮州市潮剧团进入农村“广场戏”市场,潮州市潮剧团向市场经济模式迈进 | 第29-30页 |
三、90 年代,潮剧团借助侨胞力量进行国际之间的演出交流 | 第30-31页 |
四、繁荣与危机共存的新世纪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潮州市潮剧团的管理运营分析 | 第33-50页 |
第一节 潮州市潮剧团管理模式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潮州市潮剧团演出分析 | 第34-39页 |
一、“广场戏”演出分析 | 第34-36页 |
(一)“广场戏”的演出市场分析 | 第34-35页 |
(二)“广场戏”的演出管理分析 | 第35-36页 |
二、潮州市潮剧团剧场演出概况及分析 | 第36-39页 |
(一)潮州市潮剧团近十年剧场演出概况 | 第36-38页 |
(二)潮州市潮剧团剧场演出场次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潮州市潮剧团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第39-41页 |
一、以团带班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 第40页 |
(一)根据剧团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使剧团后继有人 | 第40页 |
(二)利用潮剧团平台充分得到演出实践机会,增加舞台经验 | 第40页 |
(三)师资力量雄厚,并有效的利用潮剧团有经验的老艺术家 | 第40页 |
二、潮州市潮剧团培训中心的潮剧推广 | 第40-41页 |
第四节 潮州市潮剧团财政收入分析 | 第41-43页 |
一、政府财政核补 | 第41-42页 |
二、专项资金拨款 | 第42页 |
三、商业演出收入 | 第42页 |
四、社会捐赠和商业赞助 | 第42页 |
五、剧团各项收入比例 | 第42-43页 |
第五节 文化政策对于潮州市潮剧团的影响 | 第43-50页 |
一、成立国营潮剧团体,潮剧团的运营、管理方式由政府主导 | 第43-44页 |
(一)潮州市潮剧团确立官方性质的体制模式 | 第43-44页 |
(二)从“戏子”到“人民艺术家”,潮剧演员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 第44页 |
二、1964 年,毛泽东对文艺的两个批示使潮剧团演出大为转变 | 第44-45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潮剧团全面为国家意识形态输出服务 | 第45页 |
四、80 年代改革开放,潮州市潮剧团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 | 第45-46页 |
五、新世纪、中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潮州市潮剧团体制模式何去何从? | 第46-50页 |
(一)剧团运营需要政府给予财政支持 | 第47-48页 |
(二)拥有官方名片,受体制内政策支持 | 第48页 |
(三)政府力图保留潮州市潮剧团,以体现文化建设政绩 | 第48-50页 |
第三章、潮州市潮剧团困境与发展规划策略 | 第50-62页 |
第一节 潮州市潮剧团存在困境 | 第50-56页 |
一、潮州市潮剧团演出困境 | 第50-52页 |
(一)潮剧观众锐减,风俗陪衬日渐取代艺术鉴赏 | 第50-51页 |
(二)演职人员演出态度的蜕变 | 第51页 |
(三)潮剧团在“广场戏”市场中无法体现专业优势 | 第51-52页 |
二、潮州市的潮剧团运营困境 | 第52-55页 |
(一)低报偿导致演职人才流失 | 第52-53页 |
(二)重获奖、轻传承与普及的创作投资 | 第53-55页 |
三、体制性质与潮剧团运营状况相矛盾 | 第55-56页 |
(一)潮州市潮剧团是否应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潮州市潮剧团发展规划策略 | 第56-62页 |
一、确立与文化事业单位相符的运营目标 | 第56-57页 |
(一)潮剧团应该肩负培养观众的责任 | 第56-57页 |
(二)潮剧团应该肩负传承优秀潮剧艺术的责任 | 第57页 |
二、政府加大对潮剧团的财政和政策上扶持 | 第57-58页 |
三、政府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 第58-59页 |
四、潮州市潮剧团演出规划策略 | 第59-62页 |
(一)回归剧场,建立相应潮剧演出季 | 第59-60页 |
(二)结合旅游经济,发展潮剧旅游演出 | 第60页 |
(三)提高“广场戏”演出质量,提高演出报偿、适当减少场次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奖目录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