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村社综合合作社生长机理的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村社综合合作社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合作制理论 | 第19页 |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第19-21页 |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1-23页 |
·村社综合合作社的生长机理 | 第23-31页 |
·村社综合合作社的存在依据 | 第23-24页 |
·我国村社综合合作社的制度安排 | 第24-26页 |
·村社综合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 第26-28页 |
·我国村社综合合作社活动的开展及其绩效 | 第28-31页 |
第3章 我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典型案例分析 | 第31-42页 |
·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 | 第31-34页 |
·蒲韩乡村社区的产生及运作 | 第31-32页 |
·蒲韩乡村社区组织特征 | 第32-33页 |
·蒲韩乡村社区发展经验总结 | 第33-34页 |
·河南信阳郝堂试验 | 第34-36页 |
·郝堂模式建立的制度分析 | 第34页 |
·“内置金融”——郝堂试验的切入点 | 第34-35页 |
·郝堂试验的经验总结 | 第35-36页 |
·浙江瑞安“三位一体” | 第36-40页 |
·瑞安模式产生的制度分析 | 第36-37页 |
·“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及治理 | 第37-39页 |
·瑞安农协的经验总结 | 第39-40页 |
·综合合作社是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选择 | 第40-42页 |
·综合合作社符合村社理性,有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 第40页 |
·综合合作社有利于促进合作组织的纵向一体 | 第40页 |
·综合合作社促进村社的发展,实现村社再造 | 第40-42页 |
第4章 村社综合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42-45页 |
·主体地位不明确 | 第42-43页 |
·与村委会孰轻孰重 | 第42页 |
·与专业合作社惺惺相惜 | 第42-43页 |
·与相关组织息息相关 | 第43页 |
·合作金融的匮乏 | 第43页 |
·技术问题突出 | 第43-44页 |
·人才缺失 | 第43页 |
·管理不善 | 第43-44页 |
·制度不合理 | 第44页 |
·正式制度的不完备 | 第44页 |
·非正式制度的约束 | 第44页 |
·社会整体环境问题 | 第44-45页 |
第5章 我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5-50页 |
·村社综合合作社发展原则 | 第45页 |
·根植于村社,尊重农民的创新精神 | 第45页 |
·坚持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 第45页 |
·坚持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 第45页 |
·坚持政府扶持、培育原则 | 第45页 |
·村社综合合作社发展建议 | 第45-50页 |
·制定相关法律,明确综合合作社的地位 | 第45-46页 |
·政府实干有为,引导合作社发展 | 第46页 |
·构建合作金融体制 | 第46页 |
·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机制 | 第46-47页 |
·规范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 第47-48页 |
·完善合作社制度建设 | 第48页 |
·注重文化建设,改善非正式制度的约束 | 第48页 |
·加大宣传,改善社会整体环境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