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层滑坡—抗滑桩相互作用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 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堆积层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 第21-25页 |
| §2.1 堆积层滑坡特征 | 第21-22页 |
| §2.2 马家沟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 第22-24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 ·变形破坏特征 | 第23-2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框架式模型试验研究 | 第25-57页 |
| §3.1 框架式滑坡模型概化 | 第25-28页 |
| §3.2 试验方案 | 第28-33页 |
| ·相似材料配比 | 第28-30页 |
| ·加载方案设计 | 第30-31页 |
| ·监测方案设计 | 第31-33页 |
| §3.3 无桩工况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 ·坡表位移场分析 | 第33-37页 |
| ·滑体内部土压力规律 | 第37-41页 |
| ·变形破坏过程 | 第41-43页 |
| §3.4 加桩工况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55页 |
| ·坡表位移场分析 | 第43-44页 |
| ·滑体内部土压力规律 | 第44-49页 |
| ·土拱效应分析 | 第49-51页 |
| ·荷载传递规律 | 第51-53页 |
| ·桩身变形分析 | 第53-54页 |
| ·变形破坏过程 | 第54-5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滑坡-抗滑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 第57-68页 |
| §4.1 数值计算模型 | 第57-59页 |
| §4.2 抗滑桩加固效果分析 | 第59-61页 |
| §4.3 土拱效应分析 | 第61-65页 |
| §4.4 抗滑桩变形分析 | 第65-6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桩土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研究 | 第68-77页 |
| §5.1 传统理论分析方法 | 第68-71页 |
| ·摩擦拱模型 | 第69-70页 |
| ·端承拱模型 | 第70-71页 |
| §5.2 考虑端承拱和摩擦拱协同作用计算模型 | 第71-75页 |
| ·Ito.塑性变形理论 | 第71-72页 |
| ·改进后计算模型 | 第72-75页 |
| §5.3 工程实例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76页 |
| ·工程实例 | 第75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7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 §6.2 建议与展望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