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一、绪论 | 第13-1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文献综述法 | 第17页 |
| 2、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 3、总结归纳法 | 第17页 |
| (四)创新点 | 第17-18页 |
| 1、研究视角力求创新 | 第17页 |
| 2、研究方法力求创新 | 第17-18页 |
| 二、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概述 | 第18-25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1、人际关系 | 第18页 |
| 2、和谐人际关系 | 第18页 |
| 3、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 第18-19页 |
| (二)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特征 | 第19-21页 |
| 1、群体之间的凝聚性 | 第19页 |
| 2、师生之间的平等性 | 第19-20页 |
| 3、同学之间的互助性 | 第20页 |
| 4、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性 | 第20页 |
| 5、社会成员之间的相融性 | 第20-21页 |
| (三)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和谐思想 | 第21页 |
| 2、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和谐理论 | 第21-22页 |
|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提供导向 | 第22-25页 |
| 1、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提供正确思想导向 | 第22-23页 |
| 2、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提供积极心理导向 | 第23页 |
| 3、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提供科学管理导向 | 第23-25页 |
|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25-31页 |
|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5页 |
| 2、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 3、调查的主要方法 | 第25-26页 |
|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描述 | 第26页 |
|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谐的表现 | 第26-28页 |
| 1、群体之间凝聚力减弱 | 第26页 |
| 2、师生关系呈淡薄趋势 | 第26-27页 |
| 3、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 | 第27页 |
| 4、与父母之间关系呈疏远趋势 | 第27-28页 |
| 5、过度热衷于网络交往 | 第28页 |
| (四)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谐的原因 | 第28-31页 |
| 1、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 第28页 |
| 2、西方不良文化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确价值观 | 第28-29页 |
| 3、人际认知的偏差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 | 第29页 |
| 4、网络交往过频削弱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能力 | 第29-31页 |
|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 | 第31-40页 |
|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交往价值观 | 第31-32页 |
|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1页 |
|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第31-32页 |
|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 第32页 |
|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 第32-34页 |
| 1、把树立和谐交往意识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32-33页 |
|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法在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 第33页 |
| 3、利用新媒体开展即时心理咨询 | 第33-34页 |
| (三)遵守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规范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 | 第34-35页 |
| 1、平等尊重原则 | 第34页 |
| 2、诚信友爱原则 | 第34页 |
| 3、宽容谦逊原则 | 第34-35页 |
| 4、真诚适度原则 | 第35页 |
| 5、他律自律原则 | 第35页 |
| (四)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能力 | 第35-37页 |
| 1、注重交往中的形象塑造 | 第35-36页 |
| 2、加强交往中的情感融通 | 第36页 |
| 3、遵守交往中的行为规范 | 第36页 |
| 4、讲求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 第36-37页 |
| (五)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创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氛围 | 第37-40页 |
| 1、发挥家庭教育积极的作用 | 第37-38页 |
| 2、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 第38页 |
| 3、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正能量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