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R模型的川西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世界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形势日趋恶化 | 第8-10页 |
|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危机 | 第10页 |
| ·保护阿坝州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势在必行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2章 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 第18-38页 |
| ·生态脆弱区的概念与内涵解读 | 第18-21页 |
| ·生态脆弱区的概念与内涵 | 第18-20页 |
| ·川西生态脆弱区的界定 | 第20-21页 |
| ·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 ·生态安全的概念 | 第21-22页 |
| ·生态安全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 ·综合性与复杂性 | 第22页 |
| ·整体性与区域性 | 第22-23页 |
| ·长期性 | 第23页 |
| ·动态性 | 第23页 |
| ·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 第23-24页 |
| ·生态安全研究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 ·系统安全理论 | 第24-25页 |
| ·系统自组织理论 | 第25页 |
| ·生态系统承载理论 | 第25-2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页 |
| ·生态安全评价系统 | 第27-38页 |
| ·评价主体 | 第27-28页 |
| ·评价对象 | 第28页 |
| ·评价目的 | 第28页 |
| ·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 ·评价方法 | 第29-38页 |
| ·综合指数法 | 第30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0-34页 |
| ·TOPSIS法 | 第34-35页 |
| ·熵权法 | 第35-37页 |
| ·其他方法 | 第37-38页 |
| 第3章 阿坝州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第38-64页 |
| ·评价区域生态调查 | 第38-43页 |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38-42页 |
| ·地形地貌 | 第38-39页 |
| ·气象条件 | 第39页 |
| ·资源状况 | 第39-42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2-43页 |
| ·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 第42页 |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42-43页 |
| ·评价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43-45页 |
| ·阿坝州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5-55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模型——PSR框架模型 | 第45-46页 |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46页 |
| ·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50页 |
|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第50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5页 |
| ·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 第55页 |
| ·阿坝州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 第55-64页 |
|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5-56页 |
| ·安全值及安全指数的计算 | 第56-60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 第4章 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 | 第64-71页 |
| ·积极开展区域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建设 | 第64-67页 |
| ·恢复和重建区域生态系统 | 第64-65页 |
| ·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系统 | 第65-67页 |
| ·组织决策保障系统 | 第65页 |
| ·政策法律保障系统 | 第65-66页 |
| ·资金技术保障系统 | 第66页 |
| ·监测预警保障系统 | 第66-67页 |
| ·人才队伍保障系统 | 第67页 |
|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 第67-68页 |
| ·大力提升生态保护软实力 | 第68-69页 |
| ·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 第69页 |
| ·积极开展生态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69-70页 |
| ·高度重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 第70-71页 |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1-73页 |
|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