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电子废弃物的来源与产生 | 第10页 |
| ·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现状 | 第10-11页 |
| ·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 第11-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 ·研究范围界定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6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 ·供应链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 ·逆向供应链概述 | 第18-20页 |
| ·闭环供应链概述 | 第20-21页 |
| ·博弈论 | 第21-22页 |
| ·博弈论的内涵 | 第21页 |
| ·博弈论的分类与均衡 | 第21-22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 ·委托代理的内涵 | 第22-23页 |
|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第23页 |
| ·国内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现状研究与综述 | 第23-28页 |
| ·国内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实践研究 | 第23-24页 |
| ·消费者参与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分析与激励设计 | 第24-25页 |
| ·供应链中的协调与激励问题研究 | 第25-26页 |
| ·文献评述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消费者投交电子废弃物行为与意愿调查分析 | 第28-36页 |
| ·理论框架与变量选取 | 第28页 |
| ·TPB 理论框架 | 第28页 |
| ·影响变量的选取 | 第28页 |
| ·研究设计 | 第28-30页 |
| ·问卷设计 | 第28-29页 |
| ·数据收集 | 第29-30页 |
| ·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0页 |
| ·因子分析 | 第30-31页 |
| ·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31-32页 |
| ·模型改进 | 第32页 |
| ·结果讨论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 ·对比与总结 | 第33-34页 |
| ·政策建议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电子废弃物回收中生产商—消费者定价博弈模型 | 第36-50页 |
| ·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Stackelberg 博弈 | 第36-40页 |
|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第36-38页 |
| ·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38-39页 |
| ·模型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 | 第40页 |
| ·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 | 第40-43页 |
| ·模型说明 | 第40-41页 |
| ·模型求解与分析 | 第41-43页 |
| ·消费者投交成本不确定情况下的信号传递博弈 | 第43-48页 |
| ·模型提出 | 第43-44页 |
| ·模型描述与假设 | 第44-45页 |
| ·模型求解 | 第45-46页 |
| ·模型分析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政府对消费者激励机制设计与监督问题研究 | 第50-60页 |
|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府对消费者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50-55页 |
| ·符号定义与假设条件 | 第50-51页 |
| ·激励模型构建 | 第51-52页 |
| ·模型求解 | 第52-53页 |
|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代理成本分析 | 第53-55页 |
| ·激励机制条件下政府对消费者的监督问题 | 第55-56页 |
| ·政府的监督收益与成本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60页 |
| ·政府激励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 ·政府监督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7-6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0-63页 |
| ·研究结论 | 第60-62页 |
| ·政策建议 | 第62-63页 |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3-64页 |
| ·研究局限 | 第63页 |
|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附录 A 消费者投交电子废弃物行为的调查问卷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