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纸纤维分析及润墨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3页 |
| ·选题思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回顾 | 第13-20页 |
| ·造纸术的诞生及传播、推广时期—东汉、三国 | 第13-14页 |
| ·造纸术的广泛使用,代替简、帛时期—两晋南北朝 | 第14-15页 |
| ·造纸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隋唐 | 第15-16页 |
| ·造纸术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宋元 | 第16-18页 |
| ·造纸术的鼎盛时期—明清 | 第18页 |
|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演变时期 | 第18-19页 |
| ·近现代书画纸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书画纸制造工艺探究 | 第20-21页 |
| ·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 2 书画纸基本性能指标分析 | 第23-28页 |
| ·书画纸的基本性能指标 | 第23-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 ·实验样品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书画纸纤维分析 | 第28-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页 |
| ·实验样品 | 第28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8页 |
| ·显微观察分析纤维形态 | 第28-33页 |
| ·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 | 第28-31页 |
| ·扫描电镜观察分析 | 第31-33页 |
| ·Morfi 纤维质量分析仪分析 | 第33-46页 |
| ·纤维形态参数与纸页质量的关系 | 第33-34页 |
|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4 书画纸的润墨性能研究 | 第48-60页 |
| ·书画纸润墨性概述 | 第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9页 |
| ·实验样品 | 第48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 ·吸收总量 | 第49-50页 |
| ·透气度 | 第50-51页 |
| ·接触角及吸收时间 | 第51-55页 |
| ·墨迹扩散直径及扩散速率 | 第55-57页 |
| ·墨滴扩散浓度梯度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文化纸与书画纸纤维对比及润墨性研究 | 第60-67页 |
| ·文化纸纤维形态研究 | 第61-62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61页 |
|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2页 |
| ·书画纸与文化纸纤维形态对比性研究 | 第62-64页 |
| ·文化纸纤维的润墨性研究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6 书画纸润墨性能的调控研究 | 第67-74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67页 |
| ·实验原料纤维配比 | 第67-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2页 |
| ·纸样的基本性能指标 | 第68-70页 |
| ·墨迹扩散直径、扩散速率及扩散浓度梯度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7 总结与建议 | 第74-76页 |
| ·总结 | 第74-75页 |
| ·论文创新 | 第75页 |
| ·建议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